12月24日晚上的東京,天色並不特別好。
雪停之後,東京的上空,還飄蕩著朵朵陰雲。
白天時,天色就時明時暗,陰晴不定。
太陽出來時,讓人心情稍寬,但太陽被遮擋住時,風一吹,有一種刺骨的冷。
此時晚間,也只有烏雲的縫隙裡,偶爾能看到疏漏的星光和半邊明月。
但此時,天空中,出現了一輪圓月。
它衝破了雲層,帶著天體墜落一般的呼嘯聲,從遠方飛來。
而它的身邊,一口口金鐘浮現。
在谷小白的第一聲鐘聲響起時。
旁邊,伊利亞索夫和何世松,一左一右,分別啟動了自己面前的控制檯,開始忙碌地操縱了起來。
在天空音樂廳的後方,兩隻巨大的噴口,慢慢調整角度,從向後噴射,變成了向斜下方噴射。
旁邊,繞著天空音樂廳遠遠巡行的空自的飛行員都驚呆了。
臥槽,這麼大一個超巨型飛行器。
它的飛行器,竟然是向量的!
是向量的!
這得是多強的材料強度,才能做到?
當然,這是地球上當前的科技,不可能做到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系統的獎勵,就是谷小白最好的試驗場,最理想的理論驗證環境。
就像是小學生用大人搭好的框架,配好的實驗裝置,驗證已知的理論。
把所有不可控的因素,都降到最低,只來驗證不可控變數。
譬如說,在設計過程中,完全不用考慮材料強度,不用考慮能不能造出來。
只拿來驗證空氣動力學的設計。
這種近乎完美的理論研究平臺,是別人不可能有的。
然後再利用這種驗證出來的理論,降級遷就現在的材料學。
這壓根就是降維打擊。
從第一層爬到第五層,那是攀登高峰。
從第五層回到第一層,則是吃小菜一般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