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東原大學校歌賽繼續進行。
但,這又是一屆沒有谷小白的校歌賽。
這一屆校歌賽,要求所有的校歌賽參賽歌手自己詞曲唱編一首歌,並且寫一篇論文出來。
這種校歌賽的形式,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
往日裡校歌賽的觀眾們,只知道歌手們在寫歌。
卻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如何寫歌的。
而現在,有四十七篇論文,記錄了他們詞曲唱編的每一個環節。
這不啻於一場“音樂理論課”。
對許多音樂人來說,創作能力驚人的付文耀、3061等人的創作歷程,有極大的參考和指導意義。
而對音樂愛好者、初學者們來說,那些不擅長創作的校歌賽歌手們的創作歷程,則對他們更有意義。
但對觀眾和音樂人們來說,最可惜的就是,谷小白沒有參與這場比賽。
不但聽不到谷小白的現場演唱,也看不到谷小白的論文。
谷小白到底是如何寫歌的?
他寫歌的時候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決定的?
即便是最頂級的音樂人,也想透過這篇論文一窺究竟。
但觀眾們轉念一想,卻又覺得。
如果小白真的寫了一篇論文,我們真的能看得懂嗎?
恐怕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理論和公式吧……
現在這樣,不自取其辱,挺好的。
校歌賽原創賽的前三場比賽,將原創的週期,從一開始的現場即興,拉長到了十小時的原創,再延長到了一週時間。
而觀眾們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隨著時間的延長,擅長創作的歌手們和不擅長創作的歌手們之間的表現差距越來越小。
有一些特別肝的網友,在拜讀了所有四十七名參賽歌手的論文,然後對比了他們在校歌賽上的表現和最終得分之後,得出了一個讓人驚訝的結論。
“只要時間夠,任何人都可以寫歌。”
“除了靈感之外,影響一首歌質量的,就是在這首歌上投入的時間。”
這讓校歌賽的觀眾們,油然而生了一種莫名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