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三艘不同的船隻,正停泊在一片水域。
有一艘發掘船,一艘輔助船,另外一艘比較小的,是一艘勘測船。
這就是南海沉船“古瓷一號”的發掘現場。
“古瓷一號”的發現,也堪稱傳奇。
四十年前,一艘漁船在此處海域打撈上來了一些破碎的古瓷器,交給了一名海洋考古學家鑑定。
經過專家鑑定,這些瓷器應該屬於先秦時代,黃河下游流域。
可問題是,此處是南海海域,距離大陸已經極遠,在先秦時代,文明之火尚未擴散,南北皆為蠻夷,人類的航海能力,又如何將黃河流域的文物,帶到南海來?
有人猜測,這些瓷器應該是後人向東南亞走私文物時,墜落海中。
但又有人認為,根據歷史研究,先秦春秋戰國時代,黃河下游流域,華北地區沉迷青銅器無法自拔,瓷器技術並不發達。
但這些瓷器,或者說破碎的瓷片,不但精美異常,而且帶有典型的華北文化烙印。
究竟是研究有誤,還是有其他更深的原因?
幾塊破碎的瓷片,帶來了大量的疑惑和爭論。
可惜,彼時的科學技術與經濟基礎,並不足以支撐歷史學界對這艘沉船進行發掘。
而在幾十年之後,終於有人組織了一場規模較大的勘測活動,然後得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
在這片海域,可能沉沒著一艘先秦時代,至少2500年前的沉船。
這種發現,可能將中國遠洋航海史的研究,向前推進許多年。
而這艘船,到底是屬於誰的?
他們打算前往何處?他們是迷失了方向,還是有著明確的目的地?那時的中國,就已經和東南亞展開了貿易?又是什麼樣的技術,支撐他們遠渡重洋,奔向大洋彼岸?
各種各樣的疑問,匯聚在一起,終於在今年,數家單位聯合,拿到了足夠的資金,開始了真正的勘測。
但,困難這才剛剛開始。
此處洋流匯聚,海面之下,海水流速非常大,泥沙混雜,能見度極低。
經過艱難的勘測,他們終於找到了沉船的一部分碎片,但船體卻沒有找到。
兩千多年的時間,船體究竟被衝到哪裡去了?
這艘船到底還能不能找到?
這真的是一場豪賭。
也正因為如此,鄒老這才向鍾君號發起了求助。
不過,鄒老的這個做法,卻讓那艘勘測船的負責人何向洋,有點不滿。
“海底文物探測,我們向洋號已經幹了小二十年了,國際上不敢說,國內我們真的是一等一的。”
“你給我們一個月……不,兩個星期的時間,保證把這艘船給你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