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也是谷小白一貫的態度,傳承,但是從不墨守。
他要做的鐘鼓之琴,它是中國傳統的鐘與鼓最巔峰的狀態,但它們絕對不是幾千年前鐘鼓的拙劣復刻,它們是發展的,是可以跟上現代審美,甚至可以引領潮流的!
在前方靠近“鐘琴”的區域,是專門留給京大、答辯教授們,以及各路評審專家的。
兩個鹹魚老師,此時此刻也坐在這裡,他們身邊,是許多搞聲學的同行,雖然大家這次算是競爭對手,但畢竟這個學科很小,平日裡參加各種會議,也是低頭不見抬頭見,早就已經熟悉了。
在這堪稱完美的鐘聲響起的一瞬間,他就聽到身邊,一連串的驚呼響起來。
“怎麼可能?什麼情況?”
“假的吧!”
“是不是擴音器的合成音?”
“仔細聽,鍾在震動呢!”
外行聽熱鬧,內行聽門道,雖然這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絕對音感,更不要說像谷小白那麼變態的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1位。但是人類的耳朵,分辨“和諧與否”,是一種本能。一個聲音,入耳的一瞬間就足以聽出來。
對普通人來說,這和諧悅耳的聲音,入耳只是讓人覺得好聽,但對他們搞聲學的人來說,卻瞬間想到了無數的內容。
是的,正如他們之前向無數人強調的一樣,這“鐘鼓之琴”的機械設計不難,加工製造也不難,只要有錢就行!
難的是什麼?
難的是調音!
人的耳朵,有時候駑鈍到分不清兩個音的高與低。
但它有時候卻敏銳到,比任何的儀器更能分辨音色的好壞。
入耳即知!
實在是太明顯了!
在坐區的側後方,段桂新譁一聲站起來了。
什麼情況?
這種調音?
谷小白他完成了?
“不可能……不可能,只是一個鐘而已……”
調好一口鐘不難,難的是,把整個架子上,57個銅鐘的調音,而且其中有過半是一鍾雙音的調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