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盛最近很忙。
由他的大師兄黃乃剛主持編撰的一部名為《春秋史補遺》的大作,目前已經進入了關鍵階段。
他和他的學生們,每天在浩如煙海的資料和文物之中徜徉,以考古佐證歷史,再以歷史指導考古。
考古和歷史,其實是兩個不同的門類,毫無疑問,趙興盛就是能博兩家之長的人。
而在最近的學術研究之中,趙興盛有了許多不適合寫入這部春秋史大作的想法,而和谷小白的合作,也給了他不知道多少的靈感。
最近,他也在抽時間寫自己的書。
這部書叫做《音樂春秋》,完全是以音樂的角度,來解讀和貫穿整個春秋史。
這不算是一部太正式的史詩,更像是現在的新史學,但從開始寫這部新書開始,趙興盛就已經對歷史有了自己的看法。
學術上很忙,但除了考古與歷史方面的研究,他還要準備春晚的演出。
雖然他並不能上臺,但是谷小白的許多伴奏、編曲,他也要參與。
這種高強度的勞動,即便是趙興盛覺得自己還年輕,也有些吃不消了。
這天晚上趙興盛在自己的研究室裡寫東西寫到了凌晨兩點,這才看到手機上有兩個未接電話。
他拿起手機,就看到是之前自己曾經執導過的一名學生。
趙興盛在學術生涯走上正軌之前,有一段時間挺窮的,他又不好意思向鄒老開口,所以曾經教過一個學生音樂。
後來這位學生的進步,讓他覺得自己再教下去就誤人子弟了,所以就把他介紹給了另外一名老師。
那已經是快要十年前的事了,這些年來,他也一直和這名學生保持著聯絡。
而這兩個電話,就是這名學生打過來的。
趙興盛剛想回電話,突然抬頭,看到了牆上的掛鐘。
現在竟然已經是凌晨兩點了。
他苦笑著搖了搖頭,然後拿起了外套,打算回去睡覺。
然後,他就看到自己的手機上,還有幾條未讀資訊。
“老師,在嗎?我有件事想要請教。”
“老師,打你電話不接,我在你們教研樓下面……”
“老師,我在外面等你,忙完了給我打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