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來,他們還有點緊張,畢竟這只是一群從來沒有上過臺的孩子,更何況是這麼大的舞臺。
但此時,他們每個人臉上都滿是認真。
當前八句唸完之後,舞臺中央的燈光終於亮起。
一身白衣的谷小白,坐在舞臺正中的吧凳上。
“你是駿馬喲
龍骨俊喲
腳下如風喲
風似夢~”
谷小白的聲音穩定、輕柔、似是淺斟低唱。
在他的背後,出現了一張張的照片,有的是在田地裡玩耍,有的是在髒兮兮黑漆漆的房間裡洗衣服,有的是在病榻前照顧父母,有的是揹著揹簍,走在崎嶇的山路上。
這是十年前,東原大學支教團的老師們家訪時,拍下的山中縣的孩子們的照片。
上次谷小白唱《駿馬謠》,是唱給支教的小蘇師兄的。
而現在,谷小白也來到了小蘇師兄支教的地方,親眼看到了這裡的變化,看到了他們的成果,再次唱《駿馬謠》,他其實是想要唱給這些孩子們的。
所以,上一次的《駿馬謠》是送別,是離愁,是君去遠方的祝福。
而這一次,谷小白想要唱的,是成長,是變化,是希望,是未來。
他的背後,隨著他的歌詞,也在變化著照片。
畫面變成了在學校裡,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在教室裡學習,在天台上眺望。
舞臺一側,當谷小白的聲音響起時,秦川的笛聲就慢慢淡了下來,此時他低下頭去,從腳下的箱子裡,抽出來了一個吹管樂器,像是持簫一樣持在手中,另外一種音色的聲音響起。
大螢幕上,螢幕的邊緣,在孩子們變幻的照片之外,出現了一個樂器的圖片,和簡單的說明文字:
“《釋名·釋樂器》曰:‘篪,啼也,聲從孔出,如嬰兒啼聲也。’”
“周制篪,吹口在上,有底,五個指孔在左側,近末端另有一大孔。”
此時秦川演奏的,就是周制的篪,所有的吹管樂器,演奏方式都是大同小異,一通百通。
旁邊,另外一名民樂團的成員站了起來,捧著一隻古壎。
“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是《詩經》之中的詞句,兩種空靈的樂器,彼此糾纏。
谷小白的聲音,就像是這空靈之中的焦點,將整個樂隊,所有的配器,都聚在一起。
唱完一段,谷小白也低頭,從腳邊抽出來了另外一根樂器,橫在唇邊。
“南朝制篪:‘篪,以竹為之,六孔,一孔上出,名翹,橫吹之。”(注)
宛若巴烏的聲音響起,更醇厚,更凝聚。
兩種篪的更替,宛若時光的流轉,一眨眼,就已經是千年。
而谷小白的身旁,合唱團那裡,燈光再次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