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宛若巨鱷咆哮的聲音,從千家萬戶的電視裡播出來的時候,簡直驚爆了一地的眼球。
雖然錄製收音之後的音效,遠不如現場那麼震撼,但卻依然驚得不知道多少人以為自己進錯了片場。
媽蛋,這是《蒙面》是吧,難道我開錯了《動物世界》?
這臺上的真的是人類嗎?
谷小白一開場,就直接震住了全場,當時只是打算亮個相,但事實上,卻是無心之舉,起到了預料之外的效果。
他把電視機前的許多人都震住了。
本來只是偶爾換臺路過的,忘記了繼續換臺。
本來打算去洗個碗的,忘記了站起來。
本來只是放著音樂,在玩手機的人,也因為這一聲不似人類的大吼,直接震懾得抬起頭來。
什麼?這是有人在唱歌?
然後就聽到了谷小白的這首《大叔》。
國內的聽歌環境和聽歌偏好,是一向喜歡高音的。
即便是音樂愛好者,涉獵的比普通人廣泛,但也往往更喜歡聽高音。
這和歷史因素有關。
中國自古以來,聽音樂的環境,幾乎都是室外而非室內。
去過故宮的都知道,皇帝聽曲兒,都是從這座樓的上坐著,聽對面樓閣的演出,也不是室內聽的。
而室外環境下,環境複雜,低音衰減比較快,開放性場地,也沒有辦法獲得更多的共鳴混響,加上人耳天生就對低音不敏感,低音往往是完全浪費能量,所以越來越喜歡高音。
就連國內戲曲的唱腔和樂器,也基本上都是高亢型別的,幾乎沒有低音。
西方音樂和東方音樂的一個不同就是,西方音樂的根源是宗教音樂。
宗教音樂是在教堂裡演出的,是室內樂,在室內封閉的環境中,高中低三頻,都可以有效的保留,所以西方才發展出來了複雜的復調、和聲學。
人類的生活環境,和人類的審美息息相關,只有適應環境的藝術,才能生存下來。
所以,到了現代社會,聽音環境變成了室內之後,國人才慢慢開始欣賞低音、中音,但受眾比高音卻依然少得多,依然以高音為美,以高音為強。
這是內化國人在數千上萬年曆史和文化裡,甚至已經鐫刻進了基因裡的東西,不可能輕易改變。
如果不是谷小白的那一聲完全不似人類的怒吼,恐怕很多人真的錯過了這首歌,或者只是覺得一般而已。
但被那一聲怒吼,直接激起了身體上的應激反應時,感覺也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