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七日,在韓國相邦申不害的見證下,秦魏少梁三方於河東安邑簽署《安邑和約》,使得這場自秦國入侵河戎國以來長達二年餘的戰爭,最終以魏國的失利而告終。
這項《和約》主要內容如下:
一,魏國承認河西歸秦國所有,並割讓河東郡自安邑以西的全部城邑。
二,魏國承認少梁獨立,並永久割讓皮氏邑,作為對戰爭期間魏國二度派兵攻打侵佔少梁城邑,對少梁造成傷亡與損害的補償。
三,秦國向魏國歸還安邑軹邑河陽三地,且承諾立即從魏國境內撤軍。
四,秦國擁有河東鹽池的一半。
除了這四大條主綱,秦魏少梁三方還簽署了一些為戰爭善後的條例,比如秦魏兩國之間簽署的‘換俘協定’,還有魏國與少梁之間的‘贖俘協定’與‘邦交協定’。
在簽署完所有和約與協定後,魏相公孫衍冷笑著拂袖而去,韓國相邦申不害作為此次的調停方,笑容可掬地祝賀此次會談的圓滿落成。
除李郃王廙以外,嬴虔衛鞅瑕陽君等人皆暗暗冷笑,誰讓此次秦魏交兵,韓國在戰略層面上是最大的獲利者呢。
要不是可以預見的下一場河東之戰中,魏國想要拉攏韓國一起對付秦國,而秦國希望韓國最低程度地保持中立,說不定秦魏兩國會聯手打壓韓國。
畢竟韓國相當於弱化版的魏國,秦魏兩國變得虛弱了,這‘萬年老三’可就要崛起了。
至於少梁,雖然少梁此次新獲了皮氏,但在秦魏兩國面前,單獨一個少梁暫時還算不上威脅,除非少梁倒向某個大國。
公孫衍拂袖離開後,換回贖回俘虜的事宜就落到了瑕陽君與龐涓身上,二人私下商量了一番,決定由龐涓負責與秦軍交換戰俘,並接管安邑;而瑕陽君則跟隨李郃王廙前往少梁,處理贖俘一事。
鑑於已經是十月末,寒冬將近,三方也不敢怠慢。
十一月初一,李郃將兵權交給韋諸伍康二將,與王廙一同帶著瑕陽君魏卬惠施等人返回少梁,提前得知訊息的東梁君攜梁姬,並翟虎範鵠等重臣在東梁城等候。
隨著李郃一行人抵達東梁城下,梁姬與東梁君攜東梁城軍民出城相迎,只見今日的梁姬,身穿中性的華麗深衣,打扮地彷彿一位青澀的王侯公子,倒也顯得像模像樣。
“幸不辱命。”
只見在在無數少梁軍民迫不期待的歡呼聲中,擔任少梁宗伯的王廙手捧《安邑和約》的竹簡,恭敬獻於梁姬面前。
東梁君側身上前,接過兒子手中的竹簡,粗略翻閱和約內容,見內容與自己提前所知的吻合,他點點頭小聲稱讚了一句:“做得不錯。”
王廙低了低頭,沒有回應父親的稱讚,大概是覺得愧不敢當,畢竟此次他雖代表少梁出席四方會談,但談判過程幾乎都是李郃在經手,包括與魏國談妥贖俘一事。
隨後,瑕陽君亦代表魏王獻上國書。
在東梁君的目光示意下,東梁大夫範鵠上前接過,大聲誦讀國書中的內容。
待範鵠唸完後,梁姬上前兩步,真誠地對瑕陽君道:“我謹代表少梁的臣民,誠心接受與貴國建立邦交,希望貴國與我少梁,從此和睦為鄰,再無紛爭。”
瑕陽君拱手回禮:“此亦乃我王之願。”
在他說完後,範鵠面朝城外兩旁無數的圍觀軍民,高捧魏國的國書振臂高呼:“戰爭結束了!!”
“喔喔——”
數萬東梁軍民舉臂歡呼,聲如潮水。
雖然他們早就提前得知了勝利的訊息,但直到此時此刻他們才敢確信:他少梁戰勝了身為中原霸主的魏國,使霸魏屈服,承認了他少梁的獨立。
聽著數萬人高呼勝利,瑕陽君魏卬等人暗自苦笑。
誰能想到他魏國堂堂中原霸主,有朝一日竟會淪落到向一個小國屈服退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