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重生香江之大亨成長> 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司馬昭之心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司馬昭之心3 (1 / 3)

如此敏感時期團結在沈弼身邊,關係自然不一般;確切來講同包子軒都有一些過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即便包子軒最近兩年不在香江,可黑雲集團的實力就擺在哪裡;沈弼他們得罪不起,包首富更是不敢得罪。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兩不靠,確切來講是不刻意接近滙豐銀行,當然同黑雲集團也沒有多少接觸。但有幾個卻是一個例外,比如鄭裕同、包船王等人;當然還有怡和洋行的西門凱瑟克和太古洋行的約翰施懷雅。

鄭家前幾年日子並不好過,遠東銀行的爛攤子幾乎壓得他們喘不過起來;但是不得不承認,家族底蘊這一塊;的確是沒話說。爛船還有三千釘,繼承周家資產與人脈的鄭裕同;還是有不少人願意支援一下。

香江頂級富豪看著很多,但核心也就那麼幾家;利益分配早就已經形成默契,自然不希望看到鄭家倒下。另外鄭裕同也的確是一個狠人,懂得壯士斷腕,知道取捨;將一些產業出售變現;加上滙豐與包船王的支援,硬是扛了過來。

經過兩年時間消化,家族資產不光沒有縮水,反而上漲不少。雖然比起其他家族的漲幅來講不算什麼,但以當時局面不破產已然不錯;維持目前這種狀況,都要說鄭裕同的能力真是不差。

至於包船王,最近幾年家族資產可謂呈現幾何倍數增長;即便作為重生者,也不得不承認,眼光的確非常超前。

1955年,包船王進入船運業,當時他用20萬元買了一條被風吹浪打了28年的名叫金安號的舊船,這一舉動遭到了幾乎所有親友強烈反對。因為船運業不僅需要龐大的資金,而且風險極大。

可是,包玉剛力排眾議,毅然投身到船運業。他認為,香江擁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碼頭,自1911年華夏陷入動盪不安的年代以來,香江平靜海面就為國際貿易提供了可靠的大門。

經營船運在香江具有很大的潛力。二戰之後,世界經濟復甦,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多。因此,包堅定地認為,船運是最廉價的一種運輸方式,必將大有作為。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到1978年,已擁有2000萬噸運輸能力的龐大船隊,榮登世界船王寶座。

可就在擁有200多條船隊的時候,包又做出了令人驚訝的決定:減船登陸。就是這一舉動,他順利地躲過了船運大蕭條時期的災害。包家實行“減船登陸”戰略大轉移的第一仗,堪稱世界商戰史上的經典之作。

包玉剛經營船運20餘載,深知碼頭價值;所以他減船登的第一步就選擇了九龍倉。包玉剛僅用80多天時間就控制了九龍倉20%多的股權,遠遠超過怡和洋行的20%。後來更是在同包子軒的交易中,佔據九龍倉絕對控股權;一舉實現棄船登陸的壯舉。

在幾十年商海沉浮中,包玉剛建立起來了很大的影響力、經營能力、預見能力和商業信譽。美國《財富》和《新聞週刊》兩雜誌分別稱包玉剛為“海上的統治者”和“海上之王”。

雖然現在已然失去船王寶座,但也躲過了船運危機;又因為投資稀土產業、以及收購銀行;使得家族資產得到大幅度提升;穩坐香江第二富豪寶座。

雖然不想同沈弼等人有過多接觸,但裡邊牽扯到太多利益;輕易很難割捨。即便現在鄭家也欠包家不少錢;短時間內很難還清;除非鄭家願意出售核心產業,否則根本不可能實現。

同滙豐之間也有不少資金往來,有時候三方互相拆臺,也只能忍著。

至於怡和洋行同滙豐之間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已然形成利益共同體。

從英國佔據香江,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00年間;主導香江經濟的最主要力量是怡和、太古等西方大洋行的金融貿易。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重返香江操盤舊業的滙豐;沒有想到在未來發展中,這座城市會由一個轉口貿易港轉變為一個製造業生機勃勃的工業城市。

進入6、70年代的香江,那些與港口貿易相關的包括航運、造船、裝卸和保險等業務在內的一整套經濟活動,都像青春期瘋長的少年。

隨著香江由轉口港轉型為工業化城市,依靠轉口貿易而發展的洋行,也開始了優勝劣汰和整合。在激烈的收購兼併戰中,數家實力雄厚的英資洋行崛起;逐漸發展成壟斷香江經濟命脈的綜合性財團。

其中最知名者為英資四大洋行:怡和洋行、和記黃埔、太古洋行和會德豐。

但是,無一例外,他們背後都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後盾——滙豐。

怡和大擴張的背後,最大的推手就是滙豐;在怡和世紀大擴張之前的1974年,怡和滙豐換股;滙豐持有怡和5%的股權,怡和持有滙豐3%的股權。

當時,在香江最繁盛的維多利亞港兩岸,港島中環和九龍尖沙咀是最引人矚目的地盤,全部分屬怡和麾下的兩家聯營公司——香港置地和九龍倉。此外,怡和1974年還透過九龍倉收購天星小輪公司、香江電車公司;1975年接連收購香江實力雄厚的建築及土木工程公司金門港有限公司。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