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阿拉伯世界民族主義浪潮迭起,眾多阿拉伯國家紛紛獨立。相比之下,埃及雖長期受到英國控制,但一直名義上維持著獨立,且有一定輕工業基礎,綜合國力雄踞阿拉伯世界第一。
故而在以色列建國後,埃及第一跳出來反對以色列,並帶領著敘利亞、約旦等國跟以色列硬鋼,也因此成為阿拉伯世界的總舵主。
納賽爾掌權後立即要求駐紮埃及半個多世紀的英軍撤離,後在國際輿論壓力下英軍撤出埃及,但仍舊保留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身為一代強人,納賽爾肯定不願意英軍賴著不走;於是強行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引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
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英國拉上老冤家法國和埃及的死對頭以色列;共同向埃及發起進攻,埃軍節節敗退。
但此時的世界早已不是英法的天下,英法控制蘇伊士運河的行為嚴重威脅到了美蘇霸權,於是在華盛頓和莫斯科的聯合干預下,英法被迫撤軍並交出了蘇伊士運河。
埃及拿回蘇伊士運河的結果大大振奮了阿拉伯世界,納賽爾和埃及的聲望到達頂峰。
由於納賽爾在意識形態上更加偏向社會主義,於是他積極密切與蘇聯的關係;在蘇聯的援助下繼續跟以色列死磕。
只是直到納賽爾病逝,埃及軍也沒能擊敗以色列,光復巴勒斯坦。
1970年,親蘇的納賽爾病逝,其副手薩達特接任埃及總統。
薩達特上臺後要求蘇聯加大對埃及的援助;但遭到蘇方拒絕,埃蘇關係惡化。
薩達特眼看蘇聯靠不住,轉身便投靠了西方;不僅與美國建立準軍事同盟,還與以色列和解,成為阿拉伯世界中首個與以色列建交的國家。
埃及與以色列的建交激怒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在此之前納賽爾領導下的埃及一直被視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對抗猶太人的英雄;埃及正是憑藉著與以色列的戰爭而成為阿拉伯世界老大的。
但如今薩達特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韙,撇下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兄弟們;單獨跟以色列和解了,阿拉伯世界乃至伊斯蘭世界的口水直接就把埃及給淹了。
平心而論,薩達特也有自己的無奈,他知道以色列是打不死的;如果繼續硬鋼以色列,西奈半島肯定收不回來。
再者;奉行世俗化的埃及軍方尚沒有完全擺平國內的極端宗教勢力,薩達特需要極快結束外部干擾;專心國內的世俗化和經濟建設。
事實證明,薩達特的決定是非常英明。與以色列的和解讓埃及順利地拿回來西奈半島,而反觀敘利亞始終不與以色列和解,結果戈蘭高地至今被猶太人佔著。
不過薩達特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在1981年10月被一名伊斯蘭極端分子暗殺。
薩達特死後,他的副手穆巴拉克上臺;穆氏則延續了薩達特時代的外交方針和世俗化的國策,埃及社會步入了一個穩定期。
黑雲集團在埃及擁有辦事處,此刻包子軒正在聽取手下人彙報非洲、以及埃及相關情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