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兒子明白大哥的意思,在他即將去世之際,王位同樣沒有傳給自己的子嗣,而是傳給了三弟。
三弟同樣明白兩位兄長的行為意義,在他臨死之前,就欲把王位傳給他們最小的弟弟—延陵季子,以完成父親的遺志。
但是延陵季子這個時候卻逃跑了。當使者趕到他的家裡,想要傳達王上的旨意時,只有空蕩蕩的房屋。
四兄弟推讓王位的美名,由此傳遍天下。
四處遊歷的延陵季子喜歡結交志向相投的賢士,喜歡高雅的琴音,喜歡古樸厚重的刀劍。遊歷諸國的歷程中,有一天,延陵季子結交了一位文士,相談甚歡。文士頻頻向延陵季子掛在腰間的長劍望去,神態似乎頗為欣賞。
延陵季子欲解劍相送,但是在前進的路途中,暫時還需要作為防身之用,所以沒有開口許諾。
兩人相談甚歡的暫別之後,延陵季子就去了別的國家。等到延陵季子再次回來看望他的友人時,發現已是天人永隔。
延陵季子站在友人的墓前,注視良久,便緩緩解下了腰間的名劍,並把它放在了墳頭上。
有人看到他的行為,有所不解,問道:“你的友人已經死了,為什麼還要把這樣好的一把劍,放在墳頭上呢?”
延陵季子答道:“離別的時候,我雖然沒有答應要贈送友人一把劍,但是心裡面已經允諾了。我的友人現在雖然已經死了,但我心底的約定還在,怎麼能因為友人的死亡而背棄我的諾言?”
延陵季子劍的故事由此傳揚開來,人們紛紛感嘆於季子對諾言的重視。
李怡很仰慕延陵季子的為人,並且也希望能夠當一回延陵季子,在友人的墳頭贈上一把劍。現在機會已經到來,他怎麼可能不把握住機會呢?李怡要贈的劍當然是紅崗幫的頭把交椅,至於他把不把關客當成是友人就不知道了,不過關客倒確實很有可能成為一座墳墓。
李怡可並不管他成為墳墓不墳墓的事,李老大隻希望能沿著延陵季子的路走上一遭。儘管關客覺得,李怡的所作所為和延陵季子的贈劍行為,要相差不少,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延陵季子的友人很想要季子的劍,而關客卻並不想要李怡的“劍”。
但是隻要李怡自己認為很相似就可以了,他就會繼續把劍贈送下去。
他已等待了很久,不願再等待下去了,這把“權利之劍”,是無論如何要贈送過去的,關客不接也得接。
關客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感慨說道:“這可不可以理解為,也是人類的一種私慾呢?”
李多安說道:“至少是很高尚的私慾。”
關客說道:“再高尚的私慾也是私慾。”
李多安說道:“人類社會進步的源泉,大多出自私慾。或者說,正是因為人類的慾望,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看來你這個說客當的很不賴。”
李多安認真說道:“我不是說客,我只是在闡明一個簡單的事實。”
“這個平樂市第一大幫的幫主之位,我是非當不可了?”
李多安說道:“對於你來說,似乎沒有第二種選擇。”
“我難道逃不掉?一把死的交椅,是動不了的,我離得遠遠的,難道不可以嗎?”
李多安說道:“你為什麼要逃?坐在頭把交椅上,可以看見無數的風光,你應該覺得享受才是。”
“我不喜歡。”
李多安拍了拍關客的肩膀,說道:“假如生活強姦了你,你要學會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