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劍南的這句話雖然委婉,可張學武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要是可以的話,他寧願做個幕後英雄,現在他後悔的腸子都青了。
要是可以選擇的話,他寧願剛才不去接觸那把鋤頭,不提張學武心裡有著無限的後悔,就說上官劍南這個傢伙,今天的事情他可不想成為笑話。
即使是他的這個結拜兄弟,雖說兩個人的關係,還沒有達到那種不求同年同月同ri生、但求同年同月同ri死的地步。
可畢竟那是他的結拜兄弟,只要兩個人有過那種想法,那他就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這就是人家的可愛之處。
不要說這個時代的人愚昧無知,也不要提這個時代太多落後,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不是二十一世紀可以相提並論的。
有了上官劍南的監督,窯洞的開採事宜就快了無數倍,不到半天光景,一個深約六米,寬約三米的窯洞有了大概的雛形。
接下來就是慢慢的平整,將四周的牆壁拋光,最後還要處理地面,所以就算是一群高手,即使有了上官劍南這種山大王坐鎮。
想要在一天之內完成一個窯洞的工作量,那還是夠嗆,看到人家的這種速度,張學武都有些羨慕嫉妒恨,現在的他只到煉體階段,身體的強度雖然提高了。
可張學武也沒有感受到,力量大增的感覺,就是這種情況下,挖洞還在繼續,這幾天沒有了噩夢的掣肘,他的睡眠倒是好了不少。
再加上心裡的那根刺,離開了後宮去往了感業寺,一下子心裡就輕鬆了不少,這畢竟是一個很危險的時代,一個女人想要生活的安穩,遇到麻煩是必不可少的。
“希望能夠女人死在外面,那事情可就完美了、、、”
這種事情也就心裡想想罷了,一個有著大氣運之人,要是真如他意料的那樣,無聲無息的死去的話,那接下來對於他李世民來說,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那是一種直覺。
“啟稟陛下,吐蕃使臣今天離開長安,陛下要不要接見一下他們?”
這句話明顯是個問題,祿東贊一名為漢族人民所熟知,吐蕃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曾擔任過大論之職。
根據史籍記載,祿東贊為人明毅嚴重,當政期間在建立吐蕃政治、經濟制度方面多有建樹,家族世襲領有加布一帶的封地。
李世民對於此人也很是上心,一心想要對方留在大唐效力,只不過很可惜的是,這次的試探沒有成功,對方根本就不為所動。
既然和親沒有成功,祿東贊決定帶著使團回吐蕃了,在回去之前,他通知了驛館官吏,這可不是什麼小事情,於是就有禮部官員,在朝會上提了出來。
“派一隊騎兵護送他們出境、、、”
按道理這件事情很有市場,只不過他決定不了,畢竟他的女兒很多,可到了年齡的都已許配有了人家,還有一個沒有許配的,那可是皇后的寶貝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