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嘛,直接繞開地球,去太空,或者在月球赤道上建造一圈光伏帶。
那樣就24小時都能接收到太陽光,從而24小時有電了。
當然,現在藍鯨能源公司那邊生產光伏電池片的成本,就已經很低了。
搞不搞發電自給自足,都可以,甚至短期來看,搞了發電自給自足,因為建造發電站太費錢,反而還會增加成本。
當然,長期來看,那肯定是降低成本的,只是這事兒目前不是必須做的專案。
所以,0.05RMB/W的生產成本,對於藍鯨能源公司來說,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如此低廉的價格,再比一比市面上動輒1RMB/W的成本,二十倍的差距。
光是這點,其他的企業,就沒法和藍鯨能源公司競爭了。
畢竟科技領先一百年擺在那裡,由不得他們不服。
當然,0.05RMB/W這個成本價,那是絕對不能對外公佈,知道的人,全都簽署了保密協議。
所以,在藍鯨一型光伏電池片的供貨價格上,還是得根據市場價格來定。
不過,因為電池片的生產成本,僅有其他光伏企業的幾十分之一。
這就使得在元件端,藍鯨能源公司有足夠的實力,為藍色光能科技公司來兜底,不怕別的光伏企業打價格戰。
畢竟,就拿隆基這類全產業鏈的光伏龍頭企業來說,他們光伏電池片的生產成本,在0.8RMB/W。
但是,藍鯨能源公司,卻敢把對藍色光能科技公司的光伏電池片的供貨價格,給打到每瓦0.7RMB,0.6RMB,甚至是0.5RMB。
他們敢嗎?
或許一時為了價格戰,敢!
但是又能支撐多久呢?
能打一輩子嗎?
顯然是不能的。
可是,藍鯨能源公司就能!
所以,什麼成本啊,價格啊,這些目前統統都不是袁澤所憂慮的東西。
領先世界一百年的光伏科學技術,就已經直接建立起了一堵當代光伏企業所無法逾越的技術壁壘。
只不過,科學技術這個東西,在這片土地上,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都要受到人情世故的轄制。
袁澤目前主要擔心的,其實還是柏天科技公司此前面臨的問題。
光伏產業,是十四五規劃的重點產業,與正策掛著鉤。
且採購方不是Y企就是G企,民營企業極少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