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戰,晁錯在以上方面的表現,只怕並不盡如人意······”
···
“論軍功,晁錯身無寸功,自從御史大夫之位外方為北地守,這是晁錯第一次以‘將’的身份指揮戰鬥。”
“而在這場戰爭中,晁錯所部,也就是北地都尉部的浮斬······”
“——就算此戰,北地郡得了匈奴數千首級,但北地都尉部五千餘將士全軍覆沒,其浮斬,就不可能是正的。”
“更何況匈奴人有強屍之俗,此戰又是以眾欺寡、以強敵弱,朕甚至現在就可以斷定:此戰,北地都尉部所斬獲的匈奴首級,只怕是連‘百’數都不到。”
“也就是說此戰,晁錯所率領的北地都尉部,浮斬至少為負四千九百。”
“單就是這一項,晁錯,便是身死族滅的罪過······”
···
“若說起軍民傷亡、地方損毀的狀況,那就更不用提了。”
“——朕剛得到訊息:在匈奴人退出邊牆之後,北地、雁門、上、代四郡,幾乎每十戶人家中,就有四戶人家,或有子女死在了匈奴人刀下,或有子侄被匈奴人擄走。”
“其中,情況最嚴重的,便是晁錯的北地郡:每十戶人家有八戶遭災,幾乎是家家戴孝;”
“全郡數十萬口,被擄走者,很可能不下四成······”
說到這裡,劉勝終是繃起臉,望向周亞夫的目光中,更隱約帶上了些許不愉。
“這,就是條侯口中的‘又一個魏尚’嗎?”
“難道當年,雲中守魏尚也曾在某一場戰爭中,讓一部五千人的都尉部全軍覆沒?”
“又或是讓治下百姓一戰而失四成,被匈奴胡蠻殺、擄數萬人口?”
“馮唐當年,難道就是為了這樣一個無能的將領,而向太宗孝文皇帝求情,並得到了太宗孝文皇帝的認可嗎?”
此言一出,殿內便再度為之一靜,便是周亞夫,也是悵然噤口不能言。
對於後世人而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其實算是相當有名的歷史典故。
但除了這八個字,後世人對於這個典故,知道的卻並不算很多。
李廣難封的原因,劉勝早在還是太子勝,乃至是公子勝時,就已經基本弄清楚了。
至於馮唐易老的原因,劉勝更是隻需要從書本中,就能窺見大半。
而‘馮唐易老’最根本的原因,或者說導致‘馮唐易老’的主要事件,其實,正是周亞夫方才所說的那件事。
——太宗孝文皇帝年間,匈奴連年入侵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