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雞司晨,令狸執鼠;”
“由犬守戶,各司,其職?”
劉勝此言一出,周亞夫粗黑的眉毛便猛地一擰!
目光古怪的看了劉勝幾眼,確定劉勝並非是真的在羞辱自己,周亞夫才深吸一口氣。
“臣恰巧聽說過。”
“這句話,出自戰國之時的韓公子非之口。”
“戰國末年,韓公子非以使者的身份出使秦國,卻在咸陽做著間諜的事。”
“最終,秦相呂不韋奉秦王政的命令,以‘行間’的罪名,將韓公子非投入咸陽獄。”
“呂不韋愛才,想要為秦國招攬公子非,怎奈公子非身上,流淌著韓國王族的血脈,誓死不從。”
“隨後,自知時日無多的公子韓非,便在咸陽獄將自己的所學、所知著為一書。”
“此書名:《韓非子》······”
···
“殿下方才的那句話,便出自《韓非子·揚權》篇。”
“原文是: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事物有它適宜的用處,才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得其所,所以上下無為而治;”
“讓公雞掌夜報曉,讓狸奴來捕捉老鼠,如果都像這樣各展其才,君主就能夠無為而治了······”
在說出這段話——這段好似從腦海中隨手就能翻出來的話時,周亞夫就平靜的好像一個文士;
而周亞夫的這番話,也讓劉勝的思緒,短暫飛出了這間面前還算寬敞的牢房。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在法家名士,甚至堪稱‘祖師’之一的韓非子口中,聽到‘無為而治’四個字,似乎稍有些違和。
——無為而治?
那不是黃老學提倡的東西嗎?
怎麼到最後,還是韓非子嘴裡說出來的?
但實際上,只要稍微理理這其中的邏輯關係,人們就會很輕易的發現:這,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首先,韓非子這位‘法家名士’,其實並非是真正意義上師從法家、研習法家學說,最終融會貫通,得以大成的正統法家人。
——和秦相李斯,漢初的外交鬼才陸賈,以及先帝之時的漢相張蒼一樣:韓公子非,師從荀子。
沒錯;
就是那麼明明屬於儒家,卻曾一度被後世的徒子徒孫‘開除儒籍’的異類:荀子荀卿。
而荀子之所以被後世的儒家‘開除儒籍’,成為明明出身於儒家,卻不被本學派,尤其是本學派後世子孫承認的異類,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後世人對荀子的最終評價。
——荀卿,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卻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換而言之,荀子根本就不是一口一個儒家好、儒家妙,儒家呱呱叫的腦殘粉,而是透過辯證思維,將諸子百家的學說融會貫通,並各取所長、各去所短,終得以自稱一派的大儒、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