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一次,劉勝負責平抑關中糧價的事,其實沒有任何複雜的操作——就是簡簡單單的‘平價賣糧’四個字。
只要劉勝源源不斷的,以平價往外賣糧,關中的糧價,就根本不可能漲上去。
這非常好理解。
而先前,長安朝堂擔心的,也正是劉勝手裡的糧食,不足以支撐劉勝,連續賣幾個月糧食,來餵飽整個關中數百萬口百姓。
——賬面上的那點糧食,壓根就不夠!
尤其再加上這千載難逢的‘良機’,幾乎必定會讓商人們,生出囤貨居奇、哄抬糧價的念頭,就更讓整個朝野內外,都為劉勝平抑糧價的事,擔心了這將近半年的時間。
其實,早在去年秋收之後,關中開始出現糧食歉收的預兆時,長安朝堂就已經開始為平抑糧價一事,準備相應的預案了。
但在預案的籌備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始終無法得到解決;
第一個問題,是關中的糧食缺口,該怎麼填?
上哪裡找來足夠的糧食,來填補關中因為去年糧食歉收,而出現的供應缺口?
只要這個問題能得到解決,那供應關係就可以改變;
糧食‘供不應求’的客觀條件消失,自然也就意味著糧價上漲,將不再具備客觀條件。
——物以稀為貴嘛~
只要不再稀缺,那無論是什麼東西,就都賣不上好價錢。
···
至於第二個問題,則比第一個問題還要棘手。
——如何阻止商人群體哄抬糧價,刻意誇大關中的糧食短缺程度?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法解決這第二個問題,那無論第一個問題解決與否,最終結果,都會很不樂觀。
原因很簡單:關中糧價緊缺,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或者說現象;
只要解決這個客觀存在的問題、改變這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也就是找來足夠的糧食,讓關中不再缺糧,這個問題就算是解決了。
但商人哄抬物價,卻並非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是某個利益群體,因為趨利而必將採取的主觀意願。
這樣的主觀意願,是很難輕易改變的······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就說這次,劉勝主持平抑關中的糧價,換做任何一個朝臣,恐怕都會感到頭疼一件事;
——平價賣出去的糧食,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不流入糧商、公侯的手中?
到底要怎麼賣這平價糧,才能讓百姓吃到這便宜的糧食,而不是讓公侯、商人們隨便派點人,就把這點糧食也買走,導致糧價根本穩不住?
而劉勝的做法,顯然是為眾人,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置之死地···而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