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濞,所以會打出來那句‘誅晁錯,倩君測’的旗號,本就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
就是為了矇騙那些不明真相、人云亦云的尋常百姓,劉濞才會將這樣一句邏輯都說不通的話,作為舉兵反叛的旗號。
而在這個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落後時代,長安朝堂對於這句‘誅晁錯,倩君測’的闢謠成本······
怎麼說呢?
不能說無比艱難吧,也多少有點無能為力。
劉濞一句‘誅晁錯,倩君測’,關東百姓他就信了,長安朝堂能怎麼辦?
把晁錯送去關東,給每一個關東百姓親眼看看,晁錯長了一張好人臉?
還是在社交平臺釋出一篇宣告,以求真相大白?
很顯然,都不可能。
毫不誇張的說:除非晁錯死給天下人看,這則謠言,就永遠沒有闢謠成功的一天。
——因為眼下,關東遍地戰火,就連天子啟的詔書,都未必能順利送到關東!
甚至哪怕是送到了,也很難讓這封為晁錯洗白的天子詔書,被關東的每一個百姓聞知······
“唉······”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滿是哀愁的發出一聲短嘆,申屠嘉便自顧自搖了搖頭;
將手中竹簡捲起,輕輕遞給身旁的寺人,好給天子啟送回去。
——這件事,根本就是無解;
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做解釋,一力降十會,把劉濞的叛軍悉數平滅!
等叛亂平定之後,再以勝利者的姿態,將此事解釋清楚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申屠嘉稍一思慮,自然也就沒有了開口的打算。
但申屠嘉沒有注意到的是:在對袁盎發出那句詢問之後,天子啟望向袁盎的目光中,卻隱隱帶上了些許期待······
“陛下;”
“臣做吳國國相的時候,和劉濞,並不經常同處一室。”
“在當時,先太宗孝文皇帝曾經交代臣:對於吳王的事,都不需要插手干涉,只需要記錄下來,發回長安即刻······”
申屠嘉正思慮間,便見袁盎僵笑著抬起頭,先是為自己開脫了一番;
待天子啟淡笑著點了點頭,袁盎才稍安下心來。
低頭沉吟片刻,才終於為天子啟的問題,做出了正面的答覆。
“對於劉濞、劉戊的脾性,以及這兩人為人處世的習慣,臣並不大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