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聽“砰”的一聲悶響,張凱的棍棒被砸偏了一點方向,從範毓賓身邊呼嘯而過。張凱一棍刺空,他用力過猛,身體不由自主地向前一栽,就在他的身體將要掠過範毓賓身側的時候,範毓賓手中棍棒的後半部分已經隨著範毓賓側身扭轉的力量像風車一樣“嗡”的一聲從半空中重重地砸向張凱的肩膀。
“啊!”張凱疼的一聲怪叫,撲通一聲,栽倒在地,摔了個狗吃屎。也幸虧範毓賓使的是木棍,張凱又穿著金絲軟甲鎧甲,否則,張凱的左肩早就廢了。
張凱翻過身,坐在地上,愣了半晌。又摸著腦袋想了一會,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大叫:“我不用棍棒,用盾牌和大錘就能破了你的長槍。”
範毓賓笑嘻嘻地說:“你還不服氣呀。這樣,你剛才不是說我們的佇列訓練沒有用嗎?我就讓你在見識見識,讓這你認為沒有用的佇列來破你的盾牌和大錘。”
說完,範毓賓隨手叫了剛才參加過佇列訓練的四個老兵出列。被叫出列這四個人臉色都有點發白,腿有些打軟。他們都是範府的老人,知道甚至領教過張凱的厲害,和他對陣,不由得他們心裡不打鼓。敗了捱打事小,可是如果因此而墮了先生的軍威,可就不妙了。
範毓賓嘿嘿一笑,神情輕鬆至極。他心裡明白,個人的勇武,根本是無法和軍陣相抗衡的。他招招手,讓這四人圍攏過來,低低地向他們耳語。漸漸地,這四人人眼睛漸漸地亮了起來,臉上的不安也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嘴角淡淡的笑意。
張凱右手盾,左手拎了一根短粗的木棍,披頭散髮,眼露兇光,臉上盡是一道道泥痕,活脫脫的一個瘋子。連敗三陣,他真的有些惱羞成怒了。如果這一陣再敗,那丟入可就丟到姥姥家去了。
那四個老兵平端著四條棍棒,齊齊站立,安靜的站成一排。張凱那裡畏懼這些廢材,他一聲大吼,舞動盾牌,衝上前來。張凱端的是好武藝,那木盾在他手裡舞得像風車一般,水潑不進、雨打不入。
那四個老兵只是靜立不動,等到張凱剛剛快要近身,邊上兩人突然跨上一步,四人一聲大吼,四條棍棒一齊刺出。只聽“篤”的一聲悶響,正面的兩條棍棒重重地刺在木盾上,那兩個老兵手臂劇震,虎口欲裂。盾牌在棍棒大力的撞擊之下也是微微一滯,瞬間閃出些許空檔。
張凱可不知道自己空門已露,還以為擋住了對方的進攻,心中一喜,正準備掄起左手的短棍砸過去,忽感兩脅一痛,已被左右兩根棍棒雙雙刺中。可能是對方手下留情,也因為他身著金絲軟甲。這一次,他倒是並沒有感到什麼疼痛。
張凱楞了片刻,忽地雙手一震,盾牌和短棍遠遠飛出,他哈哈大笑,上前重重地拍著範毓賓的肩膀:“服了!服了!我服了!我也要參加你們的訓練。毓賓,從今天起我就是你的一個兵。你休想趕走我!”
範毓賓微微額首,點頭同意。將張凱拉上自己的戰車,本就是範毓賓的本意,想來他老子張彪也不會說什麼。
範毓賓眼光一掃,看見歐陽雄、燕無雙都是眼光灼灼,一副躍躍欲試的架勢。心想:“今天干脆來個滿漢全席,徹底樹立自己在軍中的威信。”
他大聲說道:“歐陽雄、燕無雙,你們兩個可是也想試試?”
“唯先生之命是從!”兩人聞言,不禁大喜,雙雙抱拳拱手,齊聲答道。
範毓賓哈哈大笑,朗聲說道“好。歐陽雄,你先來。”
歐陽雄也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打小就在軍營里長大,學得一身殺伐功夫。特別是騎射,一手連珠三箭讓死在他的手裡人不計其數。他的父親是戚繼光手下一員將軍,跟隨戚繼光從南打到北,未嘗敗績,直到1621年,天啟元年的渾河血戰。這一戰,戚家軍幾乎全軍覆沒。他父親僥倖逃了出來,和其他一些倖存者被編入其他部隊。曾經馳騁疆場數十年、所向無敵的戚家軍,從此終成絕唱。
歐陽雄的父親性格耿直,由於不肯同流合汙,被上司陷害,落得個殺頭抄家的下場。十多歲的歐陽雄也被迫亡命江湖,過著逃亡生活。範永鬥念其父忠烈,不僅收留了歐陽雄,還收斂了他父親的骸骨,妥善地安置了他的家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歐陽雄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范家忠心耿耿的死士。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范家用人確有獨特之處。大明以儒學教化民眾,儒家提倡忠、孝、節、義,忠排在第一位。儒家講究的也是士為知己者死,一個知遇之恩,就可以捨身相報。深受大恩,何以報之,唯一死爾。在忠、孝、節、義面前,生命反而是最廉價的東西。在這種主流思想的薰陶之下,古代歷史上的忠義之士,層出不窮。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崖山之戰,宋軍戰敗,南宋滅國。八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自盡,陸秀夫等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入過一萬,無邊無際。何況十萬之眾。想想當時的場景,想必整個海面都被浮屍遮蔽了吧。
君王死社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崇禎帝當時死的時候身邊只有太監王承恩一人相隨,可謂眾叛親離、淒涼至極。其實不然,崇禎帝死時並非孤家寡人。城破之時,千餘名太監力戰而死,城破之後,自殺的宮女也有數百人。崇禎死後,戶部尚書的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華,明光宗的駙馬鞏永固,和崇禎帝的表弟劉文炳,錦衣衛指揮同知,錦衣衛千戶高文采等千餘人都自殺殉國,而且死的相當壯烈。其中還有一名叫做崔孝一的朝鮮人,他聽到崇禎帝的死訊後,不遠千里從朝鮮來到崇禎墓前,在墓前絕食七天七夜而死。他也被朝鮮人贊為千古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