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東門城外丁德裕也終究沒能逃出生天。
丁德裕從城門洞裡殺將出來,想去尋熊元嘉部。但是熊元嘉看到連常州東門外軍營都被拿下來,此時有幾個膽再來東門?所幸常州離無錫也不算多遠,熊元嘉便令拋棄輜重,趁常州軍騰不出手來,所部便拔足往東狂奔。
丁德裕見熊元嘉往東走了,只能又往東北而走,去追熊元嘉所部。這麼一幫人在戰場外轉瞎晃,便被郭建發現了。
郭建派了一個排騎兵追上去一看,這不是幾十兩的賞銀嘛。常州富裕,庫房裡有銀,禹萬誠便定下來殺一個宋兵賞銀元一枚的賞格,不拘哪軍。當下騎兵排便朝丁德裕衝鋒起來。
以步制騎是需要實力的。丁德裕僅憑個人武勇,顯然沒有以步制騎的實力。幾個衝鋒,便被殺的乾乾淨淨,便有幾個宋兵想降,也被殺得興起的騎兵收不住手,一併給砍了。
那騎兵排也沒想到,悍勇無比的宋將丁德裕便這麼憋屈地死在了常州城北的田野上。
常州戰事進行到這裡,後面便已經是垃圾時間。梁正銳匹馬逃至無錫,等到了沿運河南岸東逃而來的右直軍餘部,亦不敢守無錫,當夜便逃回蘇州。而從運河北岸撤退的左直熊元嘉餘部,因要從芙蓉湖繞道,還要過五瀉水等大河,耽擱到次日才逃到無錫,此時常州軍前鋒亦到無錫左近,熊元嘉不敢入城,便直接繞城而走,退回蘇州。
至此,歷時兩個月的常州戰事,便算是落下了帷幕。
李叢益和禹萬誠視察南側城牆,這裡是杜璞所部最後拼命突擊的地方。屍體已經清理,但是血跡遍地,猶有些碎肢血肉遺棄在角落,讓人看之心驚。不意整場戰事,最激烈的戰鬥竟然發生在戰事行將結束的最後一個時辰裡。吳越軍上直軍困獸猶鬥,也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八都兵之威名,也非是浪得虛名的。
此時常州城內外,還在到處捉俘。有些吳越軍將官,佔據宅院負隅頑抗、一時不降,也有些吳越軍士卒行搶劫放火事,東城裡時不時有火頭升起,從城上看去,滿目瘡痍。之後常州東城和常州以東區域的重建工作,亦是一件麻煩事。不過這時,對李叢益來說,還有更急迫的事情。
“有此處反覆拉鋸一戰,則有常州軍之軍魂所繫。”李叢益道,“我意使常州軍傷亡士卒,亦照寧國軍傷亡撫卹條例行事,禹大人以為何如?”
李叢益表面上在問傷亡撫卹走寧國軍的標準,但其實問的是常州軍的獨立性。和寧國軍呆了近兩月,再看今日寧國軍一錘定音的戰鬥力,姜嚮明心裡哪能沒有想法。再說李叢益剛才制止了姜嚮明立即向金陵報捷的想法,李叢益解釋是要能瞞一天潤州便多瞞一天,但李叢益這種完全不把金陵放在眼裡的行為,便和那些割據一方的節度使幾無區別。聽到李叢益的建議,姜嚮明當下便伸直了耳朵聽禹萬誠的回答。
李叢益這麼千辛萬苦地幫常州守城,所謂何來,初時禹萬誠還有疑惑,待到後來哪還不知李叢益所想。不過這江國公,比當年弘冀太子更狠,更想把軍權、政權牢牢把握在他自己手裡。若是以前,禹萬誠是斷難從命,但經此一戰,是選擇江國公試一試能否如這常州之戰一樣逆風翻盤,還是和江陵的李煜皇帝一起等死,還用選擇嗎?
禹萬誠沒有正面回答,卻是轉過身問姜嚮明:“嚮明,今日之戰後,你覺得我大唐能勝宋國否?”
姜嚮明道:“若有寧國軍第一師如此威武之軍,有五萬便可拒宋軍於北岸,有十萬便可與宋軍逐鹿於江淮,若有二十萬便足可定鼎中原。”
禹萬誠便在這城牆之上,向江國公行跪禮,道:“屬下便把常州和常州軍都交給國公大人,願國公大人早日率軍打過長江去!”
有禹萬誠的配合,常州軍的改編便迅速開展起來。李叢益將常州軍補充部分民夫後,便命為陸軍第二師,以姜嚮明為師長。同時建立常州守備師,仍為禹萬誠為師長。
不過,第二師架子搭起來了,甚至兵員也比較齊整,但是缺乏諸多訓練,亦缺乏戰械。李叢益便令禹萬誠帶著第二師,並押著大批吳越軍俘虜,大張旗鼓地去往宣州,一來到宣州接受訓練,二來就近補充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