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整個場面陷入一片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富爾德身上。而富爾德則像一隻被架在火上烤的鴨子,滿臉尷尬之色,那張原本還算白淨的面龐此刻已憋得如同熟透的蘋果一般通紅。
見到此情此景,林浩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戲謔的笑容,然後慢條斯理地開口說道:“富爾德先生,您怎麼一直悶不作聲呢?難道是不敢接受這場賭局嗎?要不這樣吧,咱們降低點難度,就賭區區一美元好了。無論哪一方輸了,只需向對方支付一美金即可,在此,煩請在場的諸位一同做個見證。”
來自全球各地眾多頂尖金融機構的代表們無一不被眼前這個名叫林浩的年輕人驚得瞠目結舌、震撼至極!他們算是真正領略到了何為年輕氣盛,又何為初生牛犢不怕虎。
原本,富爾德正處於極度尷尬的境地之中,如坐針氈,難以自處,但是當他聽聞林浩所言之後,儘管顏面盡失,但心中卻不禁暗自鬆了一口氣——畢竟,林浩這番話也算是給他提供了一個臺階可下。於是乎,他趕忙抓住機會,迫不及待地開口回應道:“既然林總如此豪爽,那為了避免傷了彼此之間的和氣,咱們就索性賭這一美金吧!”
就這樣,這場堪稱世紀之賭的約定雖說聽起來有些荒誕不經,但最終還是在全場眾人的共同見證之下正式確立下來。而完成發言後的林浩,則神態自若地走下了講臺,穩步回到屬於自己的座位之上。
羅伯特、本傑明和江思琪三人此刻全都目瞪口呆地望著林浩,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與茫然無措。因為在此之前,林浩的發言稿里根本未曾提及此事,誰能想到他竟會突然在這金融峰會上說出這番話來!
要知道,關於這件事,乃是公司內部依據林浩所言,經歷了數不清次數的反覆推演和詳盡論證之後才得出的結論。即便如此,也依舊無法確鑿無疑地斷定 2008 年必定會爆發金融危機!但是,林浩卻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在眾目睽睽之下講了出來。
剛才林浩話音落下的瞬間,別說是在場的其他與會者了,就連他們三個,都覺得眼前的林浩彷彿發瘋了一般。但反觀林浩本人呢?卻顯得格外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地下臺後,便悠然自得地翹起了二郎腿,穩穩當當地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之上,對於周遭那些投來的異樣目光完全視若無睹。
其實,林浩之所以會做出這般舉動,純屬臨時起意。畢竟在 2007 2008 年間,林浩已然計劃好了一系列驚天動地的大動作。這些行動規模之大,幾乎難以藏匿其蹤跡。
既然如此,倒不如索性提前稍稍透露一些風聲出去。待到 2008 年時,倘若自己果真成功斬獲鉅額財富,旁人也就休怪他未曾事先提醒過了。畢竟,早在數年之前,林浩就已經精準預測到這場危機即將來臨,只可惜大家都不相信。
要說到是否會因自身言論而致使這場金融危機不再發生,又或是讓他人知曉後引發何種變數,那可真是想得太多了, 2008 年那場次貸危機基本上是難以阻擋的。
除非當下美國政府採取強硬手段進行干預,將貸款利率猛然拉高,並強行截斷美國如日中天的房地產市場,但是此時已然形成巨大泡沫,即便此刻戛然而止,次貸危機依然會降臨,只不過規模或許不如 2008 年那般龐大罷了。
況且,想要中途喊停壓根兒就行不通,華爾街那些赫赫有名的各大金融機構絕不會答應。這簡直就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饕餮盛宴,全球範圍內眾多知名金融機構皆踴躍參與其中,一個個都虎視眈眈地盼著能從中分得一杯羹、大塊朵頤呢!眼下不過才剛嚐到些許甜頭而已,就妄圖叫停?這怎麼可能嘛!
華爾街的金融機構正沉浸於一場瘋狂的金錢狂歡之中,對於背後的危機他們比誰都清楚,但是,他們卻對隱藏在背後那深不見底的危機視而不見,彷彿那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幻影,儘管心中明瞭這般操作將會催生出巨大的資金泡沫,其後果不堪設想,但貪婪與慾望早已矇蔽了他們的雙眼和良知。
這就如同一場驚心動魄的擊鼓傳花遊戲,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其中的風險,但又無一不堅信自己絕非最終那個不幸接盤的倒黴蛋。面對如此險境,人們或許會感到詫異:為何這些金融巨頭仍要鋌而走險?答案其實很簡單——利益!正如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所言:“一旦存在 100%的利潤,資本家們便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冒險;當利潤上升至 200%時,他們甚至敢於公然蔑視法律;而若能獲取高達 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將無所顧忌,肆意踐踏人世間的所有規則與道德底線!”
在這場以金錢為籌碼的賭局裡,人性的弱點被無限放大。這些金融機構猶如一群餓狼,緊盯著眼前那塊肥美的鮮肉,全然不顧即將到來的風暴。他們沉迷於追逐高額利潤所帶來的短暫快感,忘卻了市場規律的無情反噬,也漠視了無數普通投資者可能因此遭受的滅頂之災。
就像現在,林浩明明都說了,但是現場相信林浩說的人不會超過一隻手,前世在危機爆發之前,就有過人發出過預警,而且還不是一個人,還有很多機構也發出過預警,但是根本就沒有人理會。
這一世等到2008年危機爆發之後,全球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會想起林浩今天的發言,林浩在4年前就預測了這一場危機,這才是真正的金融天才。
林浩現在才不會理會別人的議論之聲,悠閒的坐在椅子上。
.....
很快林浩的這番發言,就被傳播了出去,被全球無數的媒體進行報道,林浩剛走出會場,就被記者給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