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的春風,暖暖的陽光。
楊銘和凱拉坐在花園那裡,一邊欣賞遠處的山景,一邊享受豐盛的下午茶。
“楊先生,你知道今年香江第一塊土地拍賣嗎?”凱拉放下手中的咖啡杯問道。
今年香江第一塊土地拍賣?
在這之前,香江總督府其實一直都有進行土地拍賣,獲得的收入作為財政所得。
1975年,在地產業復甦概念的刺激下,拍賣地皮總面積達到37.66萬平方尺,總拍賣價為0.5億港幣,換成平方米,則是達到1200港幣每平方米。
1976年,香江拍賣地皮總面積升到54.36萬平方尺,總拍賣價則高達4.4億港幣,算下來地面低價已經高達7000港幣一平方。
到了去年,1977年,香江拍賣地皮數目再創新高,總面積達到93.36萬平方尺,算下來10.36296萬平方米,拍賣總價高達10億港幣。
算下來,每平方米均價高達1萬港幣。
在1977年的時候,香江地皮面積都高達上萬港幣,在全球來說,地面價格已經很高了,如果從地面變成商品房,這房價可能還要翻一倍,甚至幾倍。
也正是因為那樣,現在香江房地產出地飆升的狀態。
不過。
在70年代以前,香江土地拍賣,基本上都是以四大洋行為首的英資壟斷。
70年代後,香江的華資崛起,像李加城的長江實業集團,郭德勝的新鴻基地產,胡應相的合和實業,陳曾錫的恆隆集團,陳德太的大昌地產,還有鄭裕桐的新世界地產,李昭基的恆基地產,王德匯的華懋,銅鑼灣利氏家族地產。
這些規模發展越來越大的華資,基本上都是和地產業相關。
七十年中後期。
即使沒有楊銘的出現,香江華資和英資,已經算是勢均力敵。
歷史上,七十年代後,李加城和包裕剛得到匯灃銀行的支援,這兩家更是分別吞掉和記黃埔,九龍倉,會德豐後,華資勢力已經超過了英資洋行。
不過,楊銘知道。
現在七十年末,香江地產突然飆升,其實這裡面有很大危機。
畢竟,再瘋狂的地產,像現在地產房價一年翻幾倍,那是因為大量熱錢從南洋等地流入香江。
只要遇到一些打擊,香江地產,甚至金融業都會遭到很大的打擊。
對於今年香江第一塊土地拍賣的事,楊銘因為一直在忙碌收購九龍倉,以及和記黃埔的事,還真的沒有太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