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下誰人不識香江首富楊爵士的時候,世界尚無人識得一個名叫麻芸的大學英語老師。
1988年,24歲的麻芸從杭城師範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杭城電子工業學院教書。
麻芸的活躍在學校是出了名的,為了防止麻芸有別的想法,當時杭城師範學院的副校長黃書盟跟麻芸制訂了一個“5年之約”,到了那個學校5年內不能辭職出來。
在杭城電子工業學院任教期間,麻芸是英語和國際貿易專業的講師。
與此同時,他在西湖邊發起了一個“英語角”,在翻譯界慢慢的有了一些名氣。
當時全國經濟飛速發展,在杭城做外貿生意的民營企業逐漸增多,對翻譯服務的需求也相應越來越多。
所以,很多老闆找他做英語翻譯。但當時他只能做兼職,因為他和老校長的“5年之約”還沒有到期。
1992年,還在大學教書的麻芸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譯社。
這是杭城第一家專業的翻譯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諧音,意為“希望”。
當時的翻譯社就是個小店,所有的員工加起來5個人。
麻芸跟同事一起籌集了3000元人民幣,租了一個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翻譯社的註冊資本是3000元。
創業之初並不順利,第一個月的營業額才600不到。
入不敷出的狀況令翻譯社的員工動搖了,但麻芸堅信翻譯社可以做下去。
與此同時他必須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後來,發現賣鮮花跟禮品可以掙錢,麻芸就揹著麻袋坐火車去義烏批發進貨。
之後他將辦公室一分為二,一半拿來賣鮮花禮品,一半做翻譯社。而且,麻芸也常常揹著裝滿小工藝品的大麻袋,在杭城的大街上穿梭售賣。麻芸甚至還做過一年多的藥品和醫療器材銷售員。麻芸用這些小買賣的收入來維持翻譯社的運營。
新的問題出現了,既然賣禮品一個月可以賺三四千元,翻譯社僅能掙五六百元,為什麼還要繼續做翻譯社呢?
麻芸的同事就建議只開禮品店,將來成立一家禮品公司,但麻芸拒絕了。他陳述了自己的看法:當初成立翻譯社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並解決老師們的問題,還是為了掙錢?
既然是為了前者,那就一定要堅持下去,熬過去,光明就會到來。
1995年,虧損三年後,海博翻譯社開始盈利。
這時5年之約已滿,麻芸向學校提出了辭職。
辭職之後,麻芸全職經營翻譯社一段時間。他發現翻譯社在實現盈利之後,逐漸走上了正軌,麻芸就放手讓其他同事打理,不再過問翻譯社的具體事宜了。
他開始尋找新的創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