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知道。
現在的巴林銀行還沒有倒閉,但是,已經差不多了。
歷史上,1995年1月18日,東洋神戶大地震,其後數日東京日經指數大幅度下跌,裡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損失,另一方面購買更龐大數量的日經指數期貨合約,希望日經指數會上漲到理想的價格範圍。
1995年1月30日,裡森以每天 1000萬英鎊的速度從倫敦獲得資金,已買進了3萬口日經指數期貨,並賣空日本政府債券。
1995年2月10日,裡森以新佳坡期貨交易所交易史上創紀錄的數量,已握有55000口日經期貨及2萬口東洋政府債券合約。
交易數量愈大,損失愈大。
所有這些交易,均進入88888賬戶。
賬戶上的交易,以其兼任清查之職權予以隱瞞,但追加保證金所須的資金卻是無法隱藏的。裡森以各種藉口繼續轉賬。
這種鬆散的程度,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1995年2月中旬,巴林銀行全部的股份資金只有 47000萬英鎊。
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貨的最後一日,裡森對影響市場走向的努力徹底失敗。日經股價收盤降至17885點,而裡森的日經期貨多頭風險部位已達6萬餘口合約;其日本政府債券在價格一路上揚之際,其空頭風險部位亦已達26000口合約。
裡森為巴林所帶來的損失,在巴林的高階主管仍做著次日分紅的美夢時,終於達到了86000萬英鎊的高點,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銀行終結的命運。
歷史上,新佳坡在1995年10月17日公佈的有關巴林銀行破產的報告及裡森自傳中的一個感慨,也是最能表達我們對巴林事件的遺憾。
報告結論中的一段:“巴林集團如果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夠及時採取行動,那麼他們還有可能避免崩潰。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發生重大損失,這些損失畢竟也只是最終損失的1/4。如果說巴林的管理階層直到破產之前仍然對“88888”賬戶的事一無所知,我們只能說他們一直在逃避事實”。
也就是說,現在的巴林銀行其實還是可以挽救回來的。
但是,楊銘則是要考慮清楚。
這裡面涉及到多個很關鍵的人物。
其中,除了巴林銀行董事長彼得.巴林,莫森,還有多位巴林銀行高管。
最關鍵就是莫森這個人,可以說百年銀行巴林銀行就是倒在他手裡的。
“老闆,沒想到這巴林銀行內部問題那麼大!”
麥裡思也是有些震驚。
畢竟,倫敦是全球第二大金融城市,而是金融銀行又是強項,但是,發展到了今天,麥裡思也看得出,倫敦在金融這方面來說,已經遠遠落後於M國,甚至落後於現在的香江。
但是,對外,倫敦還是全球第二大金融城市。
“老闆,如果我們想吞掉這一家巴林銀行,那麼現在確實是最好的機會。其中,第一個儘快抓住莫森這個人。第二,我們和巴林家族談好,收購這一家銀行。第三,如果裡面問題傳出去,會影響到這一家銀行的信用,市值,以及客戶。”
其實,對於一家銀行來說。
最重要就是信用。
巴林銀行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也就是說積累了兩百多年的信用,但是,也是很容易毀於一旦。
除了信用,當然就是積累了兩百多年的客戶也是最重要的。
如果沒有了這些,就剩下一個銀行名字,還是負資產的情況下,那麼收購起來就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