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奪舍了植物人,我成了全球首富> 第988章:蘇連的技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88章:蘇連的技術! (1 / 3)

蘇連之所以能夠成為紅色帝國,甚至是超級帝國,並不是沒有人才,相反太多太多人才,則是蘇連的環境給限制住了。

除此之外,蘇連是畸形發展,除了偏向軍工,重工業外,其他方面幾乎都放棄了。

但是。

蘇連的半導體,在歷史上,一度領先世界。

1947年,蘇連還沒有人收聽西方電臺,但莫斯可動力學院的肄業生巴希爾.拉梅耶夫喜歡聽Y國廣播公司的廣播。

有一次,節目裡反覆播報M國1945年底硏製出第一臺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的訊息。

靈光一閃的拉梅耶夫帶著這個想法,立刻找到了蘇連科學院通訊院士伊薩克.布魯克,並在1948年5月成為科學院動力硏究所電氣系統實驗室的工程設計師。

他和布魯克很快便拿出了程式設計計算機的設計圖。

那個時代的計算機和現在不太一樣。

“埃尼阿克”重27噸,含有17468根電子管,每週都要燒壞兩三根,導致計算機停止執行。有保障的連續工作時間為20小時,根本不夠把長時間計算進行到底。

“埃尼阿克”半數時間處於停轉狀態,為了找出燒壞的電子管。

拉梅耶夫和布魯克想到用半導體器件代替電子管。

這簡化了計算機結構,提高了穩定性和壽命,降低了能耗。

半導體器件能以非常高的頻率工作,從而加快運算速度。

專利申請於1948年底提交,1949年,拉梅耶夫應徵入伍。

布魯克沒有能手動操作電子儀器的人手,替代者很難找。他挑選了幾十名高校畢業生和—名連中學都沒畢業的天才尤里.羅加喬夫。

但專利是一回事,計算機是另一回事。

科學院直到1950年4月才下達了製造計算機(名為M1)的命令。

M1於當年12月開始執行,比基輔的MESM計算機早了10天。

當時M國計算機的執行功率為174千瓦,蘇連的僅為8千瓦,佔地4平方米。

與27噸的龐然大物相比,它就像個嬰兒。

M1也是用磁鼓儲存資料,但還有類似於記憶體的東西——就像電視機裡是用的靜電導管。

這臺計算機在當時堪稱獨一無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