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渡過:抑鬱症治癒筆記>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1 / 3)

中國古代智慧有“身心一體”之說,大意是說,精神不是獨立於肉體之外的無形之物,和肉體是對應的。人有一個能產生思想和情緒的大腦,人類的所有複雜情感,都有與其對應的、精巧的生物學機制。

由此推論,抑鬱症是一種身心疾病。它既有大腦的功能性病變,又有心理上的認知誤區。人的基因奠定了生理易感性基礎,再與外界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影響到情緒,反饋到自身,從而表現出一系列抑鬱症狀。

概而言之,抑鬱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龐大系統的綜合表現,而不是單獨的基因、神經遞質和心理問題。它不是僅靠藥物治療就能夠徹底治癒的。

藥物治療的有限性

時至今日,現代科學已經能夠大致釐清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的原理。

簡單地說,類似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等心境障礙,大多與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化學遞質有關。某些藥物,可以提高或降低化學遞質在中樞神經突觸間隙間的濃度,從而改變患者的情緒,疾病的症狀也就相應地得以緩解。各種抗抑鬱劑、抗精神病藥、情感穩定劑、抗焦慮藥的生產原理,大體如此。

由此可見,藥物是跳過了產生情緒的外部原因,直接透過化學方法,作用於神經遞質,改善大腦的功能,從而臨床治癒精神疾病。

但是,正如“身心一體”之說,在精神科領域,任何一個症狀背後,都有深刻的心理意義。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相當一部分患者即便透過藥物治療改善了情緒,但認知模式沒有改變,心理衝突依然存在,生活中的很多困擾難以解決,就給疾病的復發埋下了隱患。

還有一些患者,他的氣質就是憂鬱的和悲觀的,性格基礎易於產生抑鬱情緒。打一個比喻:他的內環境好比一個溫床,雜草滋生其間;抗抑鬱藥物就像除草劑,雖然除掉了雜草,但溫床還在,一遇到合適的環境,依然會雜草叢生。

要徹底治癒抑鬱症,就要斬草除根,同時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難以開啟的內心世界

相比於抑鬱症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更是一條漫漫長途。無論治療者還是被治療者,只能用自己的內心去體察療效,無法確定何時才是治療終點。

原因在於,患者的內心是一個很難開啟的世界。

不是說患者主觀上不願意開啟(這種情況當然也很常見),而是客觀上,人的心理有本能的防禦功能。抑鬱作為一種心理疾病,會讓患者更加封閉;不恰當的防禦方式,會構成心理障礙的一個部分,甚至超越其本身。

從心理學理論看,抑鬱症的真正的成因在人的內心深處,即性格和人格。有一種觀察認為:抑鬱症患者的人格結構中,有一個嚴厲的懲罰者,這個懲罰者會時時監控他或者她的言行,一旦出現一點點過錯或者失誤,這個懲罰者就會以極其嚴厲的方式實施制裁和譴責。這樣的自我攻擊,會使得他自責自罪、活力降低、自我價值感低下,抑鬱症就會不期而至。

千萬不要以為吃了藥就萬事大吉,自己一定要對自己的痛苦承擔責任。配合醫生,直面內心,以“自知力”和“自我改變的願望”作為依託,對自己的實際產生困擾的問題加以解決,才是自我成長和自我療愈之道。

對人性和人生的覺察和反省,是真正文明的標誌。如果一個人缺乏自我觀照和觀察的能力,不管他在世俗功業上多麼成功,靈魂中的那份孤獨都是最無奈的傷痕。

心理分析師良莠不齊

人性和人心,是微妙和複雜的,決定了心理治療也非常微妙和複雜,比藥物治療更難以把握。

藥物治療是用藥物強行改變大腦的化學環境,從而改善情緒;心理治療則是幫助患者發現內心被扭曲的情感力量,理清來龍去脈,領悟它與自己存在問題的關聯,改善患者情緒,求得身心統一。

因此,一個好的心理醫生,是引導患者生命之船的舵手。他必須有精粹的專業知識,有聰穎的悟性,有冷靜的頭腦,有共情的能力,有愛心、耐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還應該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他經歷的痛苦越多、對生活的體驗越豐富,越能幫助別人。

在現實中,好的心理醫生甚至比好的西醫更加難求。我經歷過三位心理醫生,三種型別,都不成功。

第一位是女士。她自稱經常被跨國大公司請去做講座。她坐在我面前,彬彬有禮,腰板筆直,雙膝併攏,兩手交叉放在膝蓋上。我一開口,她就拿出筆來在小本子上畫,一副很職業的樣子。

她先問了我簡單的情況,然後自信地說:“如果你在一個月前找到我,現在病就好了,根本用不著去醫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