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以為,田地裡的小麥是從草長出來的,後來才知道,是因為有一顆種子埋在了土裡。
瑞雪兆豐年,此話不假。冬天裡的小麥還只是一棵小麥苗,柔嫩得很,土裡的蟲子最喜歡這種鮮嫩多汁的麥苗。入冬之前,人們會給小麥澆最後一次地,之後就是整個冬天靠雪生存。在抗凍上面,小麥苗要比蟲子更耐寒。蟲子畢竟是血肉之軀,沒有厚厚的脂肪來保暖,面對低溫環境,要麼待在土裡不出來,要麼躲進小麥苗裡瑟瑟發抖。大雪過後,田地裡一片雪白,銀裝素裹,在太陽的照耀下,閃耀無比。厚厚的雪層下面是靜靜生長的麥苗和飢餓的小蟲子。小子最怕的就是雪了,有些沒有經驗的蟲子就被活活凍死了。厚厚的雪層如同一層棉被似的蓋住麥苗,讓外面的寒風颳不進來,自然就生長的很快了。
度過一個漫長的冬天,春天就來了。春雪融化之後,麥苗長得很高了。人們開始陸陸續續來到田地裡看望麥苗,順便除除草,灑灑水。在溫暖的陽光裡,麥苗迎風搖擺,使勁吮吸著土裡的水分和營養物質,爭先恐後地拔高著,顏色也由之前的嫩綠向著碧綠轉化,身杆兒也變得更加堅硬挺直。
入夏之時,小麥已經開始結果,在充沛的雨水灌溉下,每天都是吃飽喝足,頂著重重的麥穗,搖頭晃腦。全身的營養全部輸送給了上面的麥穗,下面的葉子有些都開始泛黃了。
仲夏之夜,趁著天晴,人們連夜收割小麥,過兩天可能會下雨,所以這兩天就不耽擱了,早收早受益。一輛輛小麥收割機行駛在鄉間小路上,燙腳的馬路上,寬闊的麥田裡。一臺臺拖拉機往返於麥田與鄉村之間,身上載滿了半年的收成和未來的希望。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揮灑著舒暢的汗水,在月光和星光的照耀下,滿載而歸。
對於小麥種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人家會直接賣掉,賣給村裡的麵粉廠,糧食加工廠之類的。有的人家會拉回家裡曬一曬,存起來,自己用。小麥種子含有六成上下的澱粉,可磨成麵粉製成其他美味的食物。麥皮還可磨成麥麩,當粗糧食用,營養價值很高,可謂是利用率近百分之百的農作物之一。
麥子收完之後,過不來多久就會種其他的農作物。
如此往復,年復一年,樂此不疲。
遼闊的大地上,遠遠看去,大地的顏色在不同的季節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是綠色的,有時候是枯黃色的,有時候是白色的,有時候是黑色的。
現在收割小麥跟以前不一樣,現在都是直接讓機器人代替人們勞作,而人們只要坐在家裡看著監控畫面就可以掌控全域性,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
一家農業機械製造集團研發了一款最新的農用機器人,用的是環保靜音的電池提供動力,可持續勞作三小時,跟上一代使用汽油發動機供能相比,價格上便宜了很多,維修起來也很方便。
老李家就買了一臺這種機器人,家人都稱之為農機三號,是家裡買的第三臺農機了。
老李的兒子是個瘸子,每天去地裡幹活也不方便,有了這個機器人就好辦多了。家境並不富裕的老李家因為了買了一臺農機,頓時成為了村裡的仰慕物件,每天都有人過來串門,看到嶄新的農機,無不嘖嘖稱讚。小李的虛榮心從沒像今天這樣滿足過,一開始還覺得父親亂花錢,如今看來,這個錢花得不冤啊。別人家的農機還是舊一代,老李家就用上了最新一代。小李跟在行走在村路上的農機三號身後,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天氣預報說,今晚有雨,得趁著這幾個小時,趕緊把麥子收了。本不用出門的小李突發奇想的想要出來走走,畢竟他已經好幾年沒去過自家的地裡了,再不去看看,說不準兩自家的地在那兒可能就忘了。當然,他是這麼給村裡人說的,至於心裡的真實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
下午的陽光已經被厚厚的雲層過濾了一大半,微風拂面之時不感炎熱,小李站在車上注目遠望,麥田裡的麥子已經金黃如金,空氣中濃濃的味道讓小李誤以為自己來到了麥子堆裡。
老李坐在沙發上,看著前面牆上的大螢幕,上面現實的資料面板是農機三號實時發回來的各項資料。憑此,老李可知農機三號的執行狀況,並及時作出反應。
小李來到田邊,讓農機三號自己開始收割麥子,自己就站在一邊看著。農機三號的各個動作都很流暢,肢體動作很像是一個人,沒有頓挫感,很順滑。現在的收割機不像以前那樣身寬體胖,而是小巧為主,除了效率低之外就只有方便維修易於運輸了。畢竟是個人用,不需要那種價格昂貴的大功率收割機。
老李家的麥田有一百多畝,光靠一個小小的收割機兩三個小時可是收不完的,所以老李把家裡的另外兩個農機也派了出來。三個農機同時工作,效率就很高了。小李找了一個涼快的地方乘涼,看著遠處忙得熱火朝天的三個農機,享受著這安詳的一刻。
過了兩個小時,天上已經開始聚集烏雲,天色漸暗,太陽也已經西斜,即將落到地平線以下。
小李站起來看了看。目測感覺十畝地才收割了六七十畝左右,可能還需要一個小時才能收割完。抬頭看看天,感覺要下雨了。
過了半個小時,天就黑了,遠處的天空還有出現了閃電。空氣中已經颳起涼風,偶爾還能感覺到有水滴打在臉上。
這時候,三臺農機也收完了麥子,準備返程。小李一躍而上,坐在暖暖的麥子堆上面,啊啊的歡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