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錚錚大宋> 第五十七章:酒館見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七章:酒館見聞 (2 / 4)

以往趙暘不在時,幾人自然是談聊與省試有關的話題,但今日趙暘在,不好撇下他,因此幾人便率先就趙暘的武職聊了起來。

對於趙暘年僅十五便蔭補為上四軍之一天武軍的營指揮使,沈遘、錢公輔、呂大防幾人並不意外,畢竟這個年紀蔭補得官的也不在少數,他們只是好奇於趙暘是否管得住手底下五百名禁軍。

尤其是對趙暘印象極好的呂大防,明顯看得出有些擔憂。

見此趙暘便半假半真地告訴他們:“我亦擔心不能服眾,故我去請了種諤擔任副指揮使,此人乃陝西路名將種世衡第五子……”

“種世衡?”呂大防幾人大為吃驚。

就連範純仁也是頭一回聽趙暘提及,心下暗暗點頭——雖說他並不相信以趙暘的能力及受官家寵信的程度難以令其手下五百禁軍信服,但有種世衡之子相助,那自然更為穩妥。

況且種世衡昔日也算是他父親范仲淹的下屬,範、種兩家也有交情,可惜種世衡英年早逝。

在談論此事期間,其實趙暘看得出來,沈、錢、呂幾人,包括範純仁在內,對天武軍營指揮使一職其實是不怎麼看重的。

畢竟這幾人都是赴考學子,一旦高中,進士及第,最起碼也得是從九品下的官階起步。

別以為低,這畢竟是已入品的官階,授官基本上是縣丞、主簿這一級,相較常人也許一輩子都難以跨越“吏”、“官”之間的鴻溝。

是故幾人此刻談論武職,主要還是為了不冷落趙暘。

奈何趙暘能聊的東西也不多,聊了片刻後便又將話題轉回了這一屆科舉。

宋時的科舉,分為州試、省試及殿試三級制度。

州試即各州路地方上組織的科試,一般於秋季舉行,透過便授予舉子身份,獲得赴京參加來年春季省試的資格;省試即尚書省禮部組織的科試,省試透過後可獲得殿試資格,由官家親自檢驗學子的才能。

殿試透過便授予進士出身,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相較無進士出身的官員只能憑磨勘按階依次升遷,有科舉出身官員在磨勘時可以越階升遷,因此四十歲便升至五品京朝官者亦大有人在——就如錢明逸,此人就是殿試狀元出身。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曾經科舉徇私舞弊現象嚴重,以往考生就算省試高中,殿試時也有可能被黜落,嚴重的甚至三分之一被黜落,直到出了一個張元。

此人因在殿試中發揮失常而被懷疑舞弊,慘遭黜落,一怒之下投奔西夏,受李元昊重用,被授予西夏軍師、國相地位,後輔佐李元昊於好水川慘敗宋軍,並於兩國邊界一處殘壁寫下譏諷之詞: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

自那以後宋國殿試便不再黜落舉子,只要省試高中,基本上就能獲得進士身份,就怕再出一個張元。

至於科舉考試類目,宋國最初亦沿襲唐制,考試科目繁多且不實用,後來陸續減少,直至慶曆年范仲淹等人“精貢舉”改革後,朝廷漸將原來進士科注重詩賦改為策論,明經科中的背默與填空改為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漸漸注重實用性。

這一點即便慶曆新政改革失敗,范仲淹等人相繼被貶離汴京,也未再次改變。

當然反對者也不少。

趙暘對此也頗感興趣,饒有興致地聽範純仁、呂大防等人談論即將到來的省試。

他很好奇地詢問道:“此次赴京趕考的舉子大致有多少人?預估能有多少人透過?”

錢公輔捋著鬍鬚答道:“怕是有三萬人,能透過的,估計只有三四百……”

莫以為這是百裡挑一的比例,畢竟前一輪的州試已經刷掉一大批了,據範純仁透露,他曾經聽其父范仲淹提過,大宋州試參與人數在真宗朝時就已有三四十萬,何況今朝。

當然,相較後世趙暘印象中的高考,容易不到哪裡去。

眼見呂大防對此憂心忡忡,趙暘笑著鼓勵道:“以諸位的才華,相信定能高中,狀元、榜眼、探花,也未必不能。”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