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他周某人確實有不俗的喜劇天分,總之,他在喜劇的世界徜徉,幻想著讓自己演的話會如何發揮,再代入到《唐》劇本中,慢慢地,開始對導演的要求心領神會——
表演還是傳統意義上的表演,比如誇張的面部表情及說臺詞的方式,但表演出來的是對傳統的反抗,甚至是反智;
很難用具體語言來表達,但,還是那個荒唐搞怪的劇本,在周啟明幻想的表演中,即使情節如何離奇,一切都好像自然而然。
導演看到他的狀態,喜出望外地稱讚他是“頓悟”了。
是不是“頓悟”他不知道,但他知道導演趁機又提出了更難的要求——“喜感是有了,但光有喜感還不行,喜劇大師們都有著悲喜轉換的法門,世事無常,啼笑皆非,你懂嗎?”
周啟明很想揪著導演的衣領大叫,“我一點也不懂!!還有,你從哪看出我有‘喜劇大師’的天分!??”
可惜,他不敢。
王維可是圈內公認的不是好脾氣的主,在片場罵群演,罵演員,那都是有“暴君”之名的。
何況,他見多了平時和顏悅色的導演,一旦坐到導演的位子上,整個人就會處於和平時完全不同的狀態——那是一種“你敢說不懂我就把你撕了”的狀態。
好在,劇組幫他請的表演老師靠譜多了,什麼“喜劇的核心是悲劇”,從理論到實際,讓他著力於表現出草根階層的喜怒哀樂,“搞怪之餘,可令人心生悲涼”……
這倒是難不住周啟明。
實際上,連導演也說了,他身上有種草根的氣質,一定程度上,他只需要做他自己就可以了。
——一時都不知道導演是在表揚他還是在挖苦他。
周啟明暗自嘆息道。
只是籌備階段,他就有一種自己成長了好多的感覺。
——無論是演技上,還是老化上……
然而,這些其實還不是導演讓周啟明最困惑的地方。
真正麻爪的,是選定配角後的要求——
“他們這些配角,大部分只有基本臺詞,你要根據搭戲的場景和他們的個性,讓他們進行相應的搞怪,呃,表演,所以,開拍前多和他們聊聊吧,和他們裝滿段子的喜劇腦袋碰撞碰撞……”
周啟明懵逼三連了!
“什麼叫‘讓他們進行相應的表演’?這不是你導演的工作嗎?我只是個卑微的演員啊!”
特別是,很多哪怕是隻有幾分鐘戲份的配角,扮演者都是有名有姓有來頭的。
那不是《射鵰英雄傳》裡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嗎?臥槽,那演婢女的,不是新小花旦嗎?甚至連喜劇天王沈巖都跑來客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