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所有人都譁然了,最早唐朝以前其他朝代基本都實行服兵制,戰時徵兵,士兵都沒有薪水,或只有很少的薪水,平時種田的種田,砍柴的砍柴,有的花銷還要自己掏錢。
唐代士兵還要自備戰馬和武器,但戰場的繳獲可以歸士兵所有,算是額外收入吧。一直到唐玄宗時期才出現募兵制,士兵成為職業軍人,平時都有軍餉拿了。
所以姚傑一宣佈有軍餉,所有人都不可思議,就連附近守衛的幽州兵都有點意動了。
至於軍餉為什麼是五銖錢,而不是白銀,中國本身就是金銀缺乏的國家,中國古代至明朝末期,白銀的總產量約3億兩。但從16至18世紀,由於海外貿易的繁榮,200多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達到3億兩,摺合公制1.2萬噸。
古代白銀開採在宋朝進入高峰,鼎盛時期平均每年的課銀量約20萬兩,而唐宣宗時期的白銀平均課銀量約2萬兩,提高了10倍。民營銀礦冶煉出的白銀按20%交給官府,剩下用於支付成本、擴大再生產或留存利潤,官營銀礦則大部分上交給官府。
自然界基本不存在天然白銀,所以白銀開採主要受技術約束,時間越往前,白銀產量必量越少;不像黃金可以天然存在,遠古時期反而可能開採到天然金礦。所以兩漢之前,黃金反而比銀常見,因為容易開採的天然黃金容易得到。
兩漢至南北朝南北朝開採的銀礦極少,唐朝開發南方後,白銀產量才得到提升,但冶煉技術並不發達,而且唐初白銀產量極少。如果從唐中期課銀量推算白銀產量,差不多7至8萬兩,初期及晚期因戰亂減少,三百年的統治時間內,平均每年5萬兩,則唐朝白銀總產量為1500萬兩,加上唐朝之前兩千多年的白銀產量約2000萬兩。因此宋代之前的白銀總量約3500萬兩,摺合公制1400噸。
兩宋是中國白銀開採的高峰,為了每年給“遼、金、元、西夏”等親爹上貢白銀,到處開採銀礦。到了明清時期,銀礦資源枯竭,白銀產量下降到30萬兩左右。
宋初的白銀產量也很低,產量在中期達到鼎盛,末期由於資源枯竭下降。由於官營銀礦的存在,加之數量較大,不能簡單用“課銀量”反推產量,可以推算宋朝鼎盛時期的產量為80萬兩,宋初只有七八萬兩,宋末接近明朝的30萬兩。假定兩宋三百年白銀平均產量為50萬兩,則兩宋的白銀總量量為1.5億兩,摺合公制6000噸。
元初至明末的400年按年產30萬兩白銀計算,總產量約1.2億兩,摺合公制4800噸。因此,遠古至明末的白銀總產量差不多3億兩。
另外史書記載的漢朝皇帝動不動賞賜臣子幾萬斤黃金的事情,聽聽就行,不能當真,漢朝雖然繼承了先秦的財富,但也沒到那種財大氣粗的地步,那時候“賞金萬兩”一般都是給的銅幣,不是真正的黃金。
否則漢武帝光賞賜黃金就有80萬斤,漢朝的“斤”相當於後世的250克,摺合公制約200噸。漢武帝初年的糧價、物價非常便宜,有這麼多錢,還用得著去搜刮富商,搞得天怒人怨、發《罪己詔》麼?想想就不靠譜。
其實從《漢書》可以看到,皇帝一般都是賞金給臣下,極少賞銀,為什麼?因為白銀就是白銀,作不得假,而“金”往往是“銅”,秦始皇把全天下的青銅武器收到咸陽,鑄金人十二,不就把銅說成金麼?
雖然漢朝皇帝賞得所謂黃金大部分是純銅,但不可否認,漢朝的黃金非常充足,主要還是得益於始皇帝把天下財富都集中到了長安,便宜了漢朝。
所以漢朝的貨幣中沒有白銀,以五銖錢為主,漢代二十兩為一金,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所以一金等於24銖×20兩,就是480銖,一枚銅錢是五銖,也就是說,一金錢應該是96枚五銖錢.一金萬錢,不是一金萬銖,一金萬錢是表示同等重量的金錠等同一萬枚銅錢,這是後來才用到的,一千枚銅錢等於一兩白銀,十兩白銀等於一兩黃金,這是清代演算法.所以一金萬錢顯然是錯的,金和銖在這裡都是重量單位,金不表示黃金.漢代所謂的一金是表示一金重的錢,如果拋開銅錢重量是否達標這個問題,理論上96枚五銖錢就是一金錢.否則按一金萬錢的話人家請客吃個飯本來就是一串銅錢的事,你要拿麻袋裝一萬枚銅錢付賬?
所以要算起來,姚傑給的軍餉已經不低了,何況以前根本沒有軍餉,現在至少有的拿,總比沒有要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