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是這個道理。”
朱棣盤算了一下,這個意外訊息確實影響不了馬上要對安南動手的事情,於是吩咐道。
“敕寧夏總兵官寧遠侯何福、甘肅總兵官西寧侯宋晟:今欽天監言月犯氏宿東北星,其佔主將有憂,又言金星出昂北,而我軍在南,卿等守邊,動靜之間,常加警省,不可輕率。”
這便是告訴何福與宋晟要加強戰備的意思了。
北線西段的事情處理好,朱棣的長杆又轉到了河套以東的宣、大地區。
金忠繼續道:“代王、谷王殘存的護衛兵馬,大同總兵官平安和宣府總兵官盛庸已經整編好了,再加上大同、宣府的兵馬,整編後的兵力合計八個衛四萬五千六百零八人。”
除了漠南用於警戒的衛所,宣府和大同是頂在防線最北端的,身後南邊就是晉王的轄區,而大同總兵官平安和宣府總兵官盛庸和他們手下這仨瓜兩棗雜牌軍,都是姥姥不疼爺爺不愛的,顯然就是頂在北部防線的中段來當炮灰的。
而且還是“既要對外、又要對內”的那種,一旦要削藩,把北部防線處於二線預備狀態的秦王和晉王兩大藩王削掉,那麼平安和盛庸這倆降將就得當急先鋒。
繼續向東,這便是大明帝國北部防線的重心了,也就是北直隸和遼東防線。
金忠慢慢道:“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右都督、鎮遠侯顧成,麾下北直隸六十一衛,共計三十四萬五千四百一十八人,實際可調動兵力約為十一萬人。”
別誤會,之所以別的地方都是四到十個衛,而北直隸足足六十一個衛三十四萬人,是因為燕軍的編制一共就三十四萬人,名義上都在這裡面,而南下的燕軍主力大約二十三萬人,目前是駐紮在南直隸的留在北直隸老巢的只有十一萬人,其中還包括了不少的屯田兵、傷兵、老弱軍士,真正有戰鬥力,大約七萬三千餘人。
“遼東總兵官、保定侯孟善,麾下十一衛,共計馬步旗軍六萬三千一百二十人。”
如此一來,不算秦王和晉王處於二線的兵馬,大明帝國北線可用的戰兵分佈就清晰無比了。
西段甘肅寧夏兩地共7.7萬戰兵,中段宣府大同兩地共4.5萬戰兵,東段北京遼東兩地共13.6萬戰兵,北線戰兵共計25.8萬。
除此以外,山東、黃淮還有6萬備倭軍和2萬水師應對朝鮮、日本方向,同時也可以隨時沿海路機動。
南京方向則有23萬燕軍主力,以及8萬南軍收編部隊,共計31萬機動兵力。
再加上遍佈全國的、經歷靖難之役還剩下的160餘萬衛所兵,大明帝國的全國總兵力高達225萬。
雖然跟洪武二十六年的191.5萬衛所兵加57.5萬用於野戰的旗軍,共計249萬大軍的規模相比有所縮減,但依舊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
作為如今的世界第一強國,大明帝國的全國總兵力,超過了位居第二的帖木兒帝國一倍以上!
所以大明是真的不怕帖木兒帝國來打,以大明的國力、疆域、兵力這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滅亡大明。
這也是朱棣敢徵安南的底氣所在。
大明軍隊的數量,都快趕上安南的人口了!
“你的身體能承受得住嗎?”
朱棣關切地看向朱能。
“咳咳.沒什麼大礙,只是最近有些咳嗽。”
朱棣點了點頭,幾個國公里,丘福太老了,徐輝祖要北上,徐景昌小屁孩一個,李景隆倒是年齡、資歷、能力都還湊合,但朱棣信不著他.眼下也沒有特別好的理由,畢竟總不能說你咳嗽就不讓伱率軍南征了吧?所以徵安南這件事,還非得朱能不可。
朱棣與朱能、丘福、金忠三人又商議了一番徵安南的一些細節,大體上的東西早都準備好了,如今也只是最後敲定,這樣一來,徵安南的全部計劃,就已經徹底落實了,只待十幾日後,一紙檄文就可以出兵南征了。
待三人散去,朱棣這才看向默默當了半天隱形人的朱高燧,問道:“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