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來,朱由校親自下力處死的人,起碼也有幾萬人,甚至快往十萬人上面跑了,再加上近衛軍在戰場上殺的,恐怕已經超過了十萬人。
因而,他自然不會相信朱由校,就不敢再殺多一些官員了。
朱由校直接撥下了一千萬兩銀子,要求孫元化不論用什麼樣的代價,都必須要讓火槍的生產數量達到每個月一萬支,火炮的數量達到每年鑄造九十六門,一百五十兩百兩百門。
在場的官員們都驚呆了,他們已經好久沒有聽過數額那麼大的銀兩支出了。
他們只覺得陛下所建立的這支近衛軍雖然能打仗,可是這裝備也太費銀子了。
朱由校就建立最初的3萬近衛軍,都不知道往裡面投了多少銀兩了。
如果算上兵工廠的建立,加上這些士兵的鎧甲、戰馬、火槍、火炮的話,以及後面的糧草士兵的軍餉,這樣算起來的話,幾百萬兩原子,那肯定是投進去了的。
如果這些銀兩用來養普通的明朝軍隊的話,估計也已經能養二三十萬人了。
比如說在遼東的軍隊,沒有被朱由校一鍋端了之前,朝廷每年能給遼東的二三十萬的軍隊,撥上那麼一兩百兩銀子,那都算是遼東的將領們燒高香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朱由校所建立的近衛軍,真的是應了那句老話,兵在精而不在多。
遼東的軍隊雖然吃空餉吃的嚴重,但是怎麼說名號也還有二三十萬人,他們跟建奴打那麼多年,也沒有打過像朱由校那麼酣暢淋漓的大戰。
所以這還有什麼好說的,只是在場的一些東林黨的大臣,還有一些東林黨人交好的將領,甚至就是出身東林黨人的將領,心裡也不禁動了心思。
其中一個將領便是洪承濤,他是東林黨出身,原本來他對朱由校在喜峰口之外擊敗了建奴婢這樣的訊息,也是嗤之以鼻的。。
他算是東林黨出身的將領裡面比較能打的了,雖然他是個讀書人出生,那是在陝西剿滅叛軍立下的功勞倒也不少,甚至朱由校都多次對他進行了嘉獎。
但是當他來到京城裡面就發現有些情況,出乎他的意料,朱由校不但真的把建奴給擊敗了,甚至還把皇太極都給抓了,也輪不到他不服。
雖然他心裡不得不承認,陛下擊敗了建奴的事情是真實發生的,但是它始終都想不明白一件事,朱由校到底是如何憑藉著3萬多連仗都沒怎麼打過的新軍,就擊敗了建奴。
難道皇太極做了什麼蠢事,直接被朱由校抓住了缺點?
但是他想了想,也不太可能建奴的將領們還是很有本事的,縱橫遼東和蒙古各部也幾乎未逢敵手。
知道今天他終於知道朱由校憑著什麼打敗建奴的了,憑的就是這些犀利的火槍火炮。
他自認為自己也是十分能打仗的,他在陝西也帶出了一隻,他認為十分能打了勁旅,可是他平心而論,如果他那隻所謂的勁旅,面對著一隻裝備著這樣火槍火炮的軍隊,他絕對會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他才無比掩藏這些火槍火炮,如果陛下的手底裡能漏出來一點點,就夠他們吃撐著了。
按照朱由校那個說法,這個兵工廠擴建之後,一個月要搞出一萬八千隻新型的步槍,給他幾千只也不是什麼大事。
但是洪城濤池中有一個地方是沒有辦法想明白的,就是他在陝西立下了不少的功勞,打敗了不少的叛軍,而朱由校在他立下了功勞之後,也會進行對他嘉獎,給他升官,給他賞賜金銀財寶,但是他始終都感覺到,朱由校對他是有幾分疏離的。
一開始的時候,他還以為只是因為他是東林黨出身,而朱由校又剛好是眾所周知的不喜歡東林黨,但是他慢慢發現這個情況也有點不太對勁。
好像朱由校不喜歡他,就是單純的不喜歡他,而不是別的原因。
他其實不知道朱由校之所以不喜歡他,是因為在原本的歷史上,他老老實實的就做了二五仔,背叛了大明朝廷這個偉大的事業。
雖然他現在沒有做這樣的事情,但是在朱由校的心裡始終都存在那麼一個疙瘩,感覺過不了。
不過萬幸的是,朱由校雖然不太喜歡他,但是並不會在做事上對他有所偏頗。
只要他能打仗,他能夠為大明朝廷做事,只要他立下了功勞,足有孝,還是會給他升官,賞賜他金銀財寶。
“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