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出現之前,幾乎都是前膛炮的天下。
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阿姆斯特朗設計了一門試驗性質的3磅後裝線膛炮。
此項設計在範圍和精度兩方面都很成功,並於1858年被英國政府採用。
所以說,阿姆斯特朗炮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後裝線膛炮。
它就具有一個前膛炮所沒有的優點,那就是它可以快速地從後部裝填。
只因為這種火炮採用一個立楔式炮閂“阿姆斯特朗螺絲”。
並且,該種阿姆斯特朗炮裝填炮彈更為簡便迅速。
並且該種火炮炮膛內壁刻有螺旋膛線,發射的錐形炮彈可高速旋轉,使得火炮具備更高的精確性,射程較滑膛炮更遠。
不過現在採用的都是圓形的實心炮彈。
這一種圓形的鐵炮彈,實通常採用跳彈殺傷敵人,就是利用“打水漂”的原理,讓球形實心炮彈在平地上彈跳,高速橫掃敵方的密集步兵縱列。
別看聽起來好像不厲害,但是這種炮彈經過之處,那就是一條用血肉鑄成的通道,仍然是十分殘忍異常的。
現在的紅夷大炮,一般就採用這種方式來殺傷敵人。
到時候朱由校還得先把圓柱形的炮彈搞出來再說。
不過那玩意不好搞,還涉及到底火之類的東西。
但是其實這種東西他也會製造,並且這種方法根本就不困難,哪怕是用明朝時候的科技水平,想要鑄造出來也絕不困難。
這種阿姆斯特朗炮首次應用,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英法聯軍憑藉著阿姆斯特朗炮,很快就攻陷了使用老式前裝滑膛炮的天津大沽炮臺。
清朝將領僧格林沁的三萬五千蒙古八旗騎兵,在八里橋戰役中,被英法聯軍的阿姆斯特朗野戰炮打垮聚殲。
據英國人麥吉《我們如何進入北京——1860 年在中國戰役的記述》。
在塘沽炮臺之戰中,英軍十二門阿姆斯特朗大炮,在距離塘沽炮臺九百米處開火,跟大沽炮臺的火炮進行炮戰。
這種阿姆斯特朗炮的射擊精度,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們所射出的炮彈,幾乎都準確命中清軍的炮臺大炮。
在後來的通州八里橋之戰中,阿姆斯特朗炮更是打出了令人驚訝的戰績。
據喬治·克魯勒的《進軍北京》一書所述:當僧格林沁所率領的三萬五千蒙古八旗騎兵,率先對英軍發動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