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炎都監糧草後,就沒有參加過闖營的軍議,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李自成有意緩和一下前營對李炎的敵意,其二,糧草的事情確實很忙很忙。
昔日讀歷史時,李炎一直對蕭何、李善長這般人物頗為不屑,認為其機變智計不如張良、劉伯溫,其攻伐克敵不如韓信、徐達,最後被列為首功難副其實。
等到自己開始都監糧草時他才知道這其中的不容易,從器械修繕到運輸規劃,再到人事任免、糧草儲存等等,隨便抓一個出來他都不能做到盡善盡美。
後營沒有專業人才,糧草要辦好,人才得現場培養,也算是矮子裡拔將軍,但凡認得幾個字的都被李炎拔擢起來負責後營糧草管理,便算是這樣每天他都得事必躬親,累的吐血。
為了更好的管控糧草問題,李炎首先將賬冊跟阿拉伯數字引入闖軍的後營,幸虧前世他選修過會計課程,雖然學的不精深,但還是勉強創造出了一副獨特的“算糧冊”,再配合上後世積累的運算知識,這才勉強將糧食給搞的稍微能看。
等到分田質子政策擺出來後,他的任務又變重了,首倡分田質子,自然詳細的事情他得親自過問,因此軍議他也不得不去參加了。
在商州的分田質子做的中規中矩,城市闖軍勢力夠不到,主意集中在鄉村,劉宗敏等人剿滅了幾個頑固的反抗分子外,剩下的便只能低頭臣服。
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闖軍沒有把別人活路堵死,部分富戶豪紳也就不介意破財免災了,紛紛拿出錢糧主動來提供給闖軍,以此換取闖軍不攻打他們。
至於朝廷的清算,他們是不怕的,現在天下崩壞,誰也沒有功夫去算這些賬,再說了,如果不是朝廷守土無能,他們至於資敵嗎?
不用派兵去抄掠,讓闖軍在商州的損失銳減,也讓李自成紅光滿面,正好這時,河南那邊的一斗谷跟瓦罐子派人前來拜見李自成,希望兩家聯手,這就更人讓李自成高興了。
軍議一開始就狠狠的誇讚了李炎,雖然終究還是沒把參軍的職務還給他,但賞賜了許多布帛金銀食物,看得諸位武將眼紅不已,對李炎的嫉妒又更增加幾分。
李炎對這些賞賜倒是不以為意,作為都監他的待遇不差,要這些東西沒有太大的用處,之前李自成的賞賜都被他拿去分給了屬下跟護衛,說他是收買人心也對,畢竟亂世之中,性命最為重要。
此番軍議,他是又更重要的事情要面稟李自成。
隨著分田質子的開展,李炎的思路也活絡了起來,分田質子在整個鄉村都做的很不錯,因為明廷管不到鄉村,既然闖軍政策都能在鄉村進行推進了,那為什麼不索性直接在鄉村建立政權呢?
他思路可沒有現在這些人物那麼侷限,後世可是有大名鼎鼎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那時的農村跟現在的農村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照樣是文盲扎堆,照樣是地主遍地,既然後世能做,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呢?
鄉村在中國古代始終是一個自治組織,皇權不下鄉可不是說說而已,而這樣的觀念也影響了農民起義軍,他們雖然是農民軍,但做大過後往往都是盯著大城市進行攻略,等奪取了重要城市,站穩了腳跟就會開始建政。
但卻始終沒有人嘗試著在農村建立政權,直到三百年後東方那個神秘的偉大人物。
李炎知道,想把闖軍打造成革命軍是不可能的,雙方的組織結構跟目標都是完全不同的,但這不代表不能在鄉村做些事,說服李自成的闖軍留下來建造根據地確實不現實,李自成也不可能同意,可是相比於三百年後,現在朝廷對農村的管制也是遠遠不如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在商州嘗試一下,打造幾個樣板出來,若是真的可行,未嘗不能做到遍地根據地的壯觀場面。
所以在軍議上,李炎直接將自己關於在農村建政的想法擺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