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三年八月,在南陽的境內的闖軍突然更改了方向,一改直撲洛陽的打算,轉而取道陝西平利、洵陽、商州一帶向河南淅川內鄉方向挺進。
倒也不是闖軍一時興起改變了行軍的方案,而是闖軍在南陽境內遇到了一些麻煩。
這些具體的麻煩來自於突然膨脹的闖軍兵員,在後世的研究之中,總是喜歡將闖軍劃為兩個極端,反對者往往引用明清二朝的記載,將闖軍描寫的無惡不作,將農民軍醜化的如同屠夫一般,以至於鬧出在四川殺人六萬萬這種笑話。
而對農民軍持支援或者同情態度的人,則將闖軍視為“明末的解放軍”,認為闖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儼然岳家軍在世一般的存在,可現實是,依然有不少明末人士記載了大量形象可靠的關於闖軍劫掠乃至屠殺的記錄。
其實,作為封建軍隊,無論官軍還是農民軍,他們都跟近代軍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他們打仗,或是為了升官發財,或是為了一口飯吃,並沒有什麼高尚的理由,在民族主義沒有崛起的前近代,跟明順賣命和跟滿清賣命並沒有什麼大的不同。
雖然必須得承認,由於李自成個人對軍紀的看重,闖軍的軍紀在整個明末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李自成不是聖人,更不是完人,他是梟雄,在軍隊利益與百姓之間做選擇時,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
自擊敗馬向貞後,闖軍迎來了一次大規模膨脹,人數的膨脹直接導致了糧餉的短缺,以及人員素質的大幅度下滑,而軍紀問題,伴隨著糧食的短缺變得越發要命了起來。
李炎和李自敬已經使用出了渾身解數供應軍隊的糧食,然後南陽的情況遠比他們想的複雜,當地的官吏勾結地方的豪強,對起義軍採取襲擾戰術。
出去徵糧的軍隊一批批被伏擊,後營的傷兵越來越多,糧草卻越來越短缺,為了阻止闖軍的前進,南陽地方甚至不惜堅壁清野,焚燬田舍,留給闖軍一片片白地。
在這種局面下,軍隊的神經儼然已經繃緊,果然,在隨後的幾次劫掠無果後,闖軍徹底爆發了,劉宗敏,劉汝魁分兵針對地方上頑抗的豪紳地主展開了無差別的打擊,並很是施行了幾次屠殺。
既然是屠殺,那免不得傷及無辜,雖然在明末大舞臺上,屠殺算不得什麼新鮮事,但闖軍的屠殺給了南陽地方大做文章的機會,很快南陽各地豪強紛紛打出了“保衛桑梓”的口號,開始與闖軍爭鋒相對。
闖軍在南陽煩不勝煩的騷擾之中,損失相當慘重,整個六月,折損超過千餘人,連劉宗敏都險些中伏被殺。
這讓李自成等人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就在這個時候,另一則訊息傳來則徹底改變了闖軍的行軍計劃。
河南巡撫李仙風正在籌集大軍,準備在河南狠狠給闖軍來那麼一下,作為河南官長,李仙風很清楚放李自成進河南是什麼後果,這地方乾柴烈火一點就燃,現在境內號稱“一斗谷”跟“瓦罐子”的農民軍已經讓他焦頭爛額,若當真李自成又來一腳,指不定會成什麼樣子。
所以,李仙風也是豁出老命也要把李自成擋在河南以外。
李自成當然不至於傻到去跟李仙風硬碰硬,自己手下好不容易才聚攏這點人馬,倘若又打完了那隻能又找個大山貓回去了,李自成可不願意這樣的局面出現。
於是在顧君恩的建議下,闖軍決定聲東擊西,散播繼續北上的訊息,實際則是轉而進入陝西,借到陝西穿插入河南。
陝西與湖廣的交界處,李自成可太熟了,當初被洪承疇擊敗在這裡貓了小兩年,這地方的上路小路他們都清楚,這般行軍明軍也是難以察覺。
大軍轉向避開明軍主力確實是步好棋,但核心問題沒解決,那就是闖軍日益增長的人數,跟劫掠糧食多寡的矛盾難以解決。
其實這個問題真要解決也不是不行,那便是直接無差別的抄掠,再次形成裹挾之勢,這樣很快李自成又能聚攏如同蝗蟲一般的數十萬大軍。
但,經過李炎的提點後,李自成已經有些不打算這麼做了,朝廷失民心,自己不收民心就罷了,難不成還能像朝廷一般繼續不給百姓活路?何況裹挾的軍隊什麼戰鬥力大家心裡也有數。
......
後營之中,李炎、高一功以及李錦正在喝酒聊天。
說實話,後營確實讓李炎蠻自在的,這段時間下來,他在後營搞編戶搞的如火如荼,細論起來遠比當參軍時舒服的多,畢竟參軍雖然能影響決策,卻始終沒啥權力,都監不同,那是實打實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