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是親征皇子,自是住進了三屯營鎮府的總兵府,張守愚也不敢怠慢。
黃輝乃是朱常洛的侍講,既是老師,其實也是“保姆”,日常規矩都要照辦,有他操持著,這些糙軍漢也沒甚麼大的失禮之處。
因為皇帝犒賞三軍,整個三屯營都歡騰起來,李秘等人也終於是見識到這座軍鎮的神奇魅力。
這些邊軍和邊民彪悍且豪爽,直來直往,或許會為了半杯酒而大打出手,打完再喝過,酒醒了也就忘了。
這裡便不得不提一下大明朝的軍戶制度了。
大明是屯田制,簡單來說就是朝廷把土地交給軍戶,平時種地,冬季訓練,戰時就可以上戰場了。
這些軍戶大概有幾個來源,一是最早追隨朱元璋的那一批,叫做從徵軍,第二種叫歸附軍,顧名思義就是歸附明朝的,裡頭主要是元朝投降過來的叛軍和一些少數民族計程車兵。
第三種則是配軍,也就是被髮配充軍的官吏或者軍民,第四種是垛集軍,也就是從平民之中徵兵,也是大明朝軍士的主要來源。
一旦參軍,便成為軍戶,而且軍戶是世襲的,也就是說,你老子是兵,你就是兵,你的兒孫也是兵,只要大明朝不滅,你家世代都是兵。
軍戶在當時社會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不能從商或者參加科考,否則也不會將充軍當成犯罪官吏的懲罰手段之一了。
朝廷把土地交給軍戶,或者讓軍戶去開墾荒地,而後給朝廷繳納糧稅,這些糧稅,也是大明朝的主要財政來源。
不過大明朝的稅收很重,軍戶的日子過得很艱難,每個軍戶都必須出一人當兵, 叫做正丁,正丁死了之後便由次丁補上,次丁也無法入伍,就讓餘丁補上。
朝廷對這些軍戶的盤剝非常嚴重,以至於軍戶都以脫離軍籍為榮,為此還出現了大量的逃難軍戶,寧可拋棄這個出身,成為流民,或者落草為寇,也不願意當兵。
就比如薊鎮這個地方,防守的邊牆大概有兩千華里這麼長,可嘉靖年間的一次徹查,才發現兩萬多軍戶已經逃走了大半。
軍戶逃難之後,主將正好瞞報,用來吃空餉之類的,如此便形成了惡性迴圈,逃走的越來越多,空缺就越大,將領們吃的空餉就更多。
朝廷對此不滿,就要剝削,到頭來還是欺壓到軍戶的頭上,軍戶不堪重負,又會逃走。
也虧得戚繼光治軍有方,眼下整個薊鎮防線擁兵十萬,軍戶的日子也好過了不少。
蓋因戚繼光與其他將領不同,他除了是軍事家之外,更是兵法家和武器大師!
他僱傭軍戶來加厚城牆,修造防禦的敵臺,單是薊鎮就修建了五千多座的敵臺,更漫提三屯營等要塞之地,防禦工事的修建就更是頻繁。
他會給應徵的軍戶物質上的補償,或者以勞役頂替糧稅,軍戶種的糧食不用上繳,應徵去做工還有錢可以領,日子自然好過了些,也就不需要再逃跑了。
縱觀大明,終其一朝,農民起義和各地叛亂從未停歇,是因為朱元璋就是靠起義才得來的天下,你是造反才當上的皇帝,那麼我造反的時候你就不能怪我了。
而這些造反的賊軍之中,很大一部分其實都是逃難的軍戶,實在不看壓迫,才糾集嘯聚,初衷或許也只是為了生存,而並非為了爭霸天下。
如今三屯營能夠成為大明九邊之中最精銳的鎮軍之一,戚繼光是功不可沒的,萬曆皇帝也是最終認可了戚繼光的功績。
除此之外,戚繼光是武器大師,很注重軍隊武器的研發和改良,而三屯營附近有著極其豐富的鐵礦,戚繼光便發動人手去開礦冶鐵,這也帶動了地方經濟,才開創瞭如今的局面。
神機營以及神機新營的鐵材,很大一部分也都來自於這個地方,周瑜甚至想將神機新營駐紮在此地,就地取材,鍛造鐵炮甚至是鋼炮,可惜這地方距離遼東到底是有些距離,而火炮不比其他軍械,運輸比較麻煩和費力,最後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無論如何,李秘等人到來之後,也是著實體驗了一把軍中生活,對三屯營也漸漸是熟悉了起來。
李秘與戚家軍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到了三屯營,不可能不去拜謁戚繼光的故居和塑像碑文之類的,也憑弔了一番。
至於黃輝,倒是想去看看京東第一山的景忠山,畢竟“景忠八景”馳名天下,後世滿清皇帝順治和康熙就曾經六次駕幸此山,還留下了不少碑文題詞。
不過今次到底是來親征的,不是遊山玩水,未免落人口實,黃輝也就打消了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