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伯看到仁五陷入沉思,停下了動作,點頭微微笑道:
“少主,需謹記文辭為形,詩意為神的要旨!“
仁五聽這話,渾身一震,就跟通了電一樣,高興說道:
“我有點明白這門功法了。剛才福伯你的身形就是代表了融合文意的訣要,換句話說就是找到跟與自己‘勢’相關的詩意。
用契合文辭的身形來表現其中的韻味,這應該就是‘文辭詩意’的精要了。而福伯你這是更上一步,已經達到了以心意合身形的地步,不拘泥變化的身意境界。“
對於仁五能夠領悟‘文辭詩意’福伯早有準備,要知道擁有‘究天不與心決’,學任何功法就跟加了作弊器一樣。
不過我這也就是幾句話的功夫,這個速度也太驚人了點。
為了瞭解仁五領悟了多少,福伯有些遲疑問道:
“少主,你從‘文辭詩意’中領悟了什麼?“
仁五沉思片刻,小聲道:
“我想‘文辭詩意’應該是一種對敵的功法,比如說辛棄疾的詩詞,聲勢浩蕩、縱橫馳騁。
如果心中包含家國情懷,與敵對戰的時候,感受到其中的壯志之意,讓形、神、意融合,就像在金戈鐵馬的戰陣之中,發揮出縱橫千軍的威勢。
但是想要完美的融合,可能不只是融匯其意這麼簡單,剛才福伯你與天地之勢合而為一的感覺,照我看那就是儒門‘文辭詩意’所載的感悟詩詞形神的功法。“
仁五說著的時候,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起來,自己嘀咕著:
“難怪說這門功法可以幫助凝練‘勢’的效果,所謂的‘勢’就是修者對於本身玄功的歸納和總結,形成屬於自己的核心概念。
只是這個概念在提煉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摸索和感悟,這是個需要長期累積的過程。
而儒家成千上萬年的文章凝練積累,已經提煉了無數種不同的真意,在這些積累中,會有一些契合自己功法的真意,進而幫助修習者提升對於‘勢’的凝練。”
不過想到這,仁五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有些迷茫的問道:
“福伯,這門功法,不需要我背誦很多文章,才能找到屬於我的真意吧?“
福伯繃住震驚的神色,微笑道:
“少主,你這樣說就是落了下乘,‘文辭詩意’固然是儒門絕學,而千古傳承的詩詞也的確是各種真意的凝練,但是卻不代表一定要文辭詩意來融合天地之勢。
所謂形、神、意三者合一,對敵之時只要你心中的意,透過形神能夠借到天地之勢,乃至於凌御天地之勢,就算是領會了這門絕學。“
仁五恍然大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