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立即不依了,他跳腳嚷道:“你瞎說。咒我姑姑,你是個大壞蛋。你是咋當上官兒的?我姑姑說當官的就要為老百姓辦事,你不是個好官。”
衙役們先前見老爺跟三個小娃兒鬥口,本就覺得奇異,不過雙方好歹還在說理,如今來了個更小的,說話完全沒有顧忌。全都聽呆了,也忘了上前呵斥,或者根本就是裝忘了,想看好戲。
縣令聽黃豆說他不是好官,臉都黑了,也不想想對方只是個小豆丁。憤而甩出一句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本官一片赤心為民,天日可表!”
黃豆哪裡能聽得懂這話,可是他不用聽懂,比背書,誰不會,他比先時可又多學了好些句子哩,如今不用背“學而時習之”了。
說君子,是吧?他也會。
小娃兒們吵架爭論從來都堅持一條:輸人不輸場。黃豆一向是堅定地貫徹執行這點,跟人爭論時,爭得過就爭,爭不過就扯。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這是姑姑教的,說一個真正的君子做事應該講良心(仁)、要聰明(智)、要厲害(勇),這官兒不救人,太沒良心了,咋能算君子哩?
他搖頭晃腦地背完,見縣令臉脹成豬肝色,不知自己這話歪打正著地諷刺他根本夠不上君子標準,下令眾人去山上救火分明有私心作怪,還以為縣令跟柳兒娘似的,被他震住了哩,於是得意之下,張口又背了一段君子的修身之道——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縣令如同被人打了個耳光,見鬼一樣瞅著這個小娃兒,難道他碰上了傳說中的神童?
方靖宇也詫異了:這娃兒真的那麼厲害,小小年紀就能引經據典地反駁人?
其實,這根本就是個巧合,黃豆可沒學全《論語》。
張鄭兩家的小娃兒沒去學堂之前,玩鬧聚會之時,菊花會很隨意地教他們,把那些常見的詩詞、名句、典故,在談話說事的時候,應景地說一些。
小娃兒記性好,肚子裡就攢了不少東西。這縣令偏要說君子,他又恰好學了這兩段,這不就撞上了。
袁縣令見方靖宇也用異樣的目光看他,覺得這臉丟大了,一定要搬回這面子,不然今天的事要成為笑談。
他深吸了口氣,心道這小子這麼點大,不可能懂那麼多,沒準是蒙人的,他便不再說古文,轉而用大白話跟黃豆辯論起來。
他學聰明瞭,也不說不救人了。也不說張家人已經燒死了,卻板臉嚇唬道:“要是不好生防火,把旁邊的山都燒了起來,害得書院辦不成。皇上可是要怪罪的。”
黃豆背了兩段書,正搜腸刮肚地想別的“子曰”,準備這老頭要是再說別的,他要背哪段出來應付,猛地聽了這大白話,不禁一愣——咋不背書了哩?
要在小青山辦書院的事黃豆也是知道的,可是一來他也不懂。二來他怎會好好地跟縣令掰扯這個?他只會說自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