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還是晚了一步·這還沒丟下碗哩,就聽外邊鬧哄哄地一片響——村裡人都上山來撿橡子果了。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
清南村一向民風淳樸,但那是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才會如此;真要有了利益衝突,淳樸的人也會發急的,上回李明堂和鄭家的地皮之爭就是證明。
這橡子果兒撿回來可以餵豬,處理好了人也能吃,誰不去搶?
村長李耕田也是沒有辦法,這東西又不好分的,他找不到一個萬全的法子·又擔心村民為這東西鬧矛盾,因此把人聚集起來說了一番話。
“你們也不要急,我心裡有一本帳——這橡子果兒肯定夠大夥撿的,不管你們家的豬吃、還是人吃都夠了——你總不能天天吃橡子豆腐吧?”
人群鬨笑起來。
他又道:“我就是想跟大夥說,甭眼皮子淺,要是為這東西搶得打架起來·都是一個村的,也沒意思。這小豬也不好逮,咱村餵豬多的人家,也就四頭豬;少的才兩頭豬,撿多了也是白費。今年春就種了不少橡子樹,明年還要種,往後年年種,這橡子果兒不就越來越多了麼?有啥好搶的。”
周矮子笑道:“村長的話咱明白,要大夥只管撿,就是甭鬧起來了。要我說哩,肯定不會鬧起來。都是一個村的人,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大夥誰勤快就多撿些,懶人撿少了也甭怪人。是吧?”
人們紛紛道是這麼個理兒。
趙三笑道:“要是誰晚上也不歇著,點著火把撿,我就服他——哪怕他把橡子果兒撿光了哩,我都沒意見。”
李耕田急聲道:“瞎說啥?你當玩笑說,真有那小氣人,不曉得輕重,貪圖那麼點便宜,點著火把撿哩。這要是把山給燒了,我瞧你們哭去吧——你就把那人殺了都不頂事。都給我聽好了,誰也不許晚上撿,天黑了就回家。哪裡就差那麼點東西了?”
人們這才悚然一驚,連道絕不會點火把撿的。
有了村長的告誡,這撿果子的活動還算和睦,經常是幾家擁在一棵樹下,也不會爭吵。
大家全都奔向菊花家後山,這裡離家近麼,當然是先撿近處的,然後再往遠處的山上撿。
撿夠了一擔,男人們就往家挑,女人繼續撿。
從家裡轉回頭的男人找不到自家的婆娘,又不好叫“娃他(她)娘”,只能扯著嗓子叫名字,不然這滿山都是“娃他(她)娘”“娃他(她)爹”,誰曉得你叫哪個?
一時就聽山上呼喚聲不斷。
菊花家自然是最沾光的了,她家就在山下,全家出動,撿夠一擔,鄭長河就挑回去了。
那和鄭家相熟的,如趙三、張大栓,立馬也直接把果子挑到鄭家擱著,省得來回折騰。後來,就連劉大胖子也把果子挑到了鄭家—他閨女和菊花玩得好啊。
旁人就不好意思了。倒不是說跟鄭家交情不夠,主要是鄭家院子也堆了好幾家了,再挑過去不是起鬨麼。
菊葆員跟著青木一起撿,兩人一時說笑道,都是去年勤快了一回,才有今年這滿山撿果子的人。
不遠處的張槐問他們笑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