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昏君模擬器,開局提審袁崇煥> 第五十六章 救窮就是救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六章 救窮就是救急 (1 / 3)

為什麼崇禎不大肆推廣紅笤也就是紅薯?

首先是紅薯不好吃。

好吃的烤紅薯、地瓜幹,本質上都是零食,不是主食。

如果把紅薯當飯吃,那它無論是營養還是口感,都比不上其他主食。

長期食用紅薯,很容易反酸,吃倒胃口。

紅薯的蛋白質含量低,也缺乏糙米和小麥含有的一些維生素,長期食用會營養不良

其次是農民對種紅薯的積極性不高。

現實世界的農民,不像網文中的老農那麼“簡單”,只要有口吃的,哪怕是豬食,都喜笑顏開,絕不造反。

農民不光要吃糧,還要穿衣、買鹽、看病,以及攢老婆本,棺材本,以及兒子的老婆本。

這都得靠賣糧來實現,而能賣上價的,還得大米、小麥或者小米。

紅薯這玩意,不僅不好吃,而且不耐儲存,容易發黴,農民種出來怎麼賣?

如果讓老農頓頓紅薯配紅薯葉湯,這種生活他們還真不如揭竿而起。

最後從長遠考慮,崇禎根本就不打算推廣此類高產作物,至少不是現在。

透過屯田、高產作物,來解決黃土高原農牧混合帶的生態崩潰問題,猶如抱薪救火。

薪不盡,火不滅。

從秦漢時期,為了拱衛邊疆,就在邊郡草原上大興屯田。

結果開始時形勢大好,畢竟多子多福傳統觀念的中國人而言,糧食多了,能養活的人也就多了,人口很自然的就提上去了。

但隨著人口超出生態承載力,很快漢朝對於西北邊境的掌控就不斷衰落,到東漢末年,西北羌亂更是成為心腹大患。

雖然涼州三明對西羌用兵有一定成效,但是漢地仍然不斷萎縮,等到西晉時禿樹機能崛起,更是讓晉朝心驚膽戰。

明朝也是一樣,本來在西北邊境並沒有那麼多邊鎮,主要靠秦王、晉王兩家鎮守邊陲。

結果靖難後藩王體系瓦解,明朝皇帝陸續在西北設立四座邊鎮,大興屯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