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為本,工商業、輕工業為主。這便是楊晨東選擇的發展經濟之道。
地大物博自然是中原大地的一種特色,可不要忘記跟在後面還有一句話,人口眾多。想要養活這麼多的百姓,僅僅從土地中抽稅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反倒還會加重百姓的負擔。所以,從一開始,楊晨東也僅僅只是像徵性的收了點地稅而已,反倒是把著重點放在了商業發展上面。
商人玩的就是貿易,玩的就是低進高賣,相對來說算是一個腦力勞動者。這樣的人不旦出力少,反而賺錢會更多,相比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而言,雙方的付出與收穫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
這樣的比例,短時間內或許還看不出什麼問題來,但是時間一長,矛盾必然開始加深,一旦窮富差距拉大的話,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層出不窮。事實也證明,每一個王朝的建立之初,社會秩序都是很好的,但是隨著不斷的發展,不公的事情越來越多,最後社會也是亂來越亂套,直到有一天壓制不住的時候,被一個新的王朝所取代。
為了避免收入不均,差距過大,楊晨東採取的是對商業抽重稅,對農民只稅很少的土地稅。雖然這樣做,也並不能完全的避免差距存在,但至少控制在一個相對可以接受的尺度裡,只有這樣兩條腿走路,方才能夠讓社會正常發展,不斷進步。
自然,抽重稅的同時,楊晨東也給予了商業一定的尊重。就像是在社會地位方面,不斷的給予抬高。這便與大明的國策背道而馳了。在大明,商人的地位之低甚至連普通的百姓都有不如的,在別人眼中,他們是不勞而獲之人,他們是市儈之人,滿嘴的金錢言論,被人所不恥。但在楊系控制的地盤之中,商人確是頗受尊重,因為他們向社會上交了重稅,便等於是一種做了一種極大的貢獻。
地位提升了,使得更多的商人願意來到楊系地盤中,在這裡發展。而事實上,他們賺的也並不少,誰讓赤嵌城生產出來的貨物都是那樣的新奇,質量又好,數目還少,可謂是供不應求呢?
可以說,在當時的環境中,只要你有門路可以拿到赤嵌城出產之貨,那便是不愁賣的。所不同的只是貨物的價格可以高到什麼樣的程度而已。
如果一定要用八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商業如此的賺錢,已經成為了楊系發展的重要基石,即是如此,楊晨東豈能輕易的放過這樣的好事。始城建設之初的時候,他就規劃出了商業一條街,等著由赤嵌城於海路上運來的水泥鋼筋等物一到,便開始建設,然後大批的貨物開始充斥在這道街中,使得這裡很快的就變得繁華和熱鬧了起來。
張全和許得義看到的正是這樣的一幕。他們驚訝的發現,儘管外面是大雪連天,冰寒地凍了。可在商業街中,確是一片繁忙的景像,人擠人,人挨著人,遠遠看去,竟有如京師城中心一般的繁華。
一定要說不同[新頂點 ]的話,那就是這裡人穿著上與北明京師的大不相同。在這裡可以看到穿著各種奇裝異服的商人,他們多是蒙古商人,其中或許還有更遠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商人,但讓張全驚訝的是,在這裡還看到了大明商人。
大明商人怎麼會出現在草原之地呢?難道說他們已經私投了蒙古部落嗎?
帶著這樣的疑惑,張全親自走上前去,與一名無論是穿著還是打扮都與大明人無異的商人前,似是聊天,但又在詢問著什麼。
那位商人也不知道張全的真實身份,只是感覺來人給他一些陰柔感而已。但對方說的是純正的大明話,這是不會假,且看其穿著,與自己相同。即然都是大明人,商人便生出了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在張全的有意之下,雙方很快就聊了起來,還聊的十分投機。
足足有近半個時辰,張全這才重新回到了許得義的身邊,可是臉色確是有些難看。
“張公公,怎麼回事?這裡怎麼會有我們大明的商人?”許得義早就好奇不已,終於有機會便開口相問著。
“他的確是大明商人,還是我們北明的。”張全的地位自然在許得義之上,可是考慮這一次的安全還要對方來保障,這便知無不言的著。“他並沒有投靠蒙古,也沒能投靠忠膽公,在這裡進貨也是想要拿回我們北明去賣的。”
“啊!從草原進貨賣回北明?這可以要走二十多天呢?”聽著這個回答,許得義也被震到了,一臉不解的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