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的日子裡,我一面督造驪山皇陵,一邊和王翦,蒙恬研究如何攻下楚國,楚國可以說是最後一塊硬骨頭,一旦攻下楚國,要滅齊國就如探囊取物了。可一晃又過去了幾個月,可是秦王嬴政一直沒有動靜。
這天上朝,嬴政終於提起了攻楚之事,不過在大殿上老將王翦和一位叫李信的年輕將領起了爭執,這李信和蒙恬一樣都是秦國年輕將軍中的佼佼者,荊軻刺殺嬴政事件後,李信就隨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的主帥雖然由王翦擔任,但是這一場滅國之戰最大的風頭被初出茅廬的李信給搶了去,李信當時僅帶著幾千士兵對太子丹緊追猛打,逼著燕王喜斬殺太子丹,李信也在這場戰爭中嶄露頭角,自此引起了嬴政的注意。
現在這兩人爭論的焦點是滅掉楚國到底要多少兵力,王翦認為非六十萬兵力不可,而李信如果讓他率兵滅楚二十萬人足夠了!
秦王問計於群臣,也都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有的支援李信,有的支援王翦,聽起來每一方的理由都是挺有道理的。嬴政一時也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最後他徵求我的意見,我當然是支援王翦的用兵方略,認識王翦這麼久,我自認為還是比較瞭解的王翦的,他老成持重,對陣時寧願閉關不出,也儘量不打無把握之戰。在戰場上他就像一隻獵豹,靜靜的潛伏在敵人看不到的地方,用足夠的耐心等待捕獵機會的出現,不到最佳時機絕不出手。而對於李信我卻一無所知。
嬴政見我支援王翦,未置可否便退朝了。
過了幾日嬴政最終還是宣佈命李信為主將,蒙恬為副將領兵二十萬進攻楚國。看來他還是選擇了相信李信。
不管秦王嬴政是出於哪方面的考慮,我還是挺佩服這個年輕人的,他明知我身懷法術,而且前幾次諫言次次都被我言中,他卻沒有盲目聽從我的意見,這至少說明,他是個有主見的人,不管是誰也別想牽著他的鼻子走。而一般來說,有主見的人也是很霸道的人,容不得別人對他的權威有絲毫的侵犯。
王翦隨即便上書要告老還鄉,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嬴政竟然也批准了。
王翦走的那一天,我和蒙恬前去送他,只見為他送行的人寥寥無幾,王翦征戰一生,為秦國立下無數汗馬功勞,到老了卻落得這個下場,我頓覺十分悲涼。
“國師在為我傷心?”王翦策馬和我並排而行,他問我。
我沒有說話。
“國師有所不知啊!這才是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歸宿啊!我年紀漸老,再過幾年也不能領兵打仗了,就算留在朝中也是無用了,而且……”
“而且什麼?”一旁的蒙恬問道。
“而且你們沒看到武安君白起的下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