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原地裡,瞧見道人定下了心神之後,月華禪師方才輕聲笑了笑。
“道友這番倒是好緣法,一部《五行大遁》,一部《掌握五雷》,此界古之大教根髓法脈秘傳之神通,錯非古昔年時這一古之大教已然徹底覆滅,否則貧道真要以為,道友非是甚麼巫覡教的先祖靈念還陽,而是這古之大教的傳續之門人呢。”
聞聽得此言時,楚維陽像是頗詫異的偏頭看了月華禪師一眼。
“古之大教?”
禪師輕輕頷首。
“那還是……好罷,道友即是巫覡教先祖靈念,合該有古之記憶傳續,沒有必要在貧道面前這樣謹慎與避諱,那是天崩之驚變前的事情了,古時有大教號曰五行,最是鼎盛時,宗門祖祠一分為五,各自佔據著先天五太之天的一處靈秀山水。
可一分為五也好,合五為一也罷,總而言之,一朝驚變,隨著九天崩滅,這古之一宗,便徹底蕩然無存,僅只有著昔年所傳續在諸界間的些許道法經篇尚還殘存於世,復又經了些年歸攏,但終歸無有宗門重立,遂傳續成了普世之道法神通。”
聞言時,楚維陽帶著些懂了但又沒完全懂的表情輕輕頷首,好像真個和禪師猜度的那樣,道人明白那古老時代的九天十地格局,但並不清楚這五行大教的跟腳和底蘊。
而此刻道人心中真正感慨的,則是三元極真界中的五行宗與神宵宗的分家,以及而今看來,或許在事實上,是因為自己的緣故,在最後的一力推動下,徹徹底底將古之五行宗的最後傳續之法統斷絕與葬送。
而也正是因為在斷絕與葬送的過程之中,是自己唯一做到了熔鍊五行遁法於一爐,於無形之中,在實際層面接收了五行宗的部分法統與底蘊。
或許也正因此,才有得今日將這兩道神通經篇得以感應與牽引到自己的面前來。
畢竟,想來這類普世的神通經篇,盡都是依循著天地間最為基礎的那一類道法的輪轉,五行之道最是廣博,想來涉獵此間的神通不會太少,沒了這兩部,楚維陽未必遇不上同樣合宜的。
但是因果運數之間的事情,便是在這樣茫茫多的可能之中,教楚維陽遇到了這樣恰到好處的經篇。
帶著這樣的感懷,楚維陽將這一道絲絹帛書也仔細的收入了袖袍之中去。
進而,當道人再看向那最後一卷紙軸的時候,這最後的第三部神通經篇,遂也映照入了楚維陽的眼簾之中。
那並非是五行之道的神韻,而同樣的,當那一行字跡映照在眼眸之中的時候,也同樣未曾再出楚維陽的預料——
《降龍伏虎》
此是玄家煉形之最精妙法。
事實上,自昔年修為最為微末時,內煉法力搬運周天,以內丹法修持,講求所謂調和心火與腎水,或曰搬運坎離,或曰內煉水火,或曰調和陰陽。
更有玄家要旨論述此中之精妙,更稱之為降龍伏虎,以龍代指心火,以虎代指腎水,而有降龍伏虎之能者,意味著修士對於內周天諸般運氣搬運,對於身形的掌控與修煉,已經是至臻至妙的境界。
果然是普世神通經篇,未有甚麼過分的奇詭之處所在,這《降龍伏虎》亦是昔年那玄家要旨的更進一步的,於最為無上至高層階的闡發與映照。
但這一切盡皆紮根在最為質樸古拙的道法之中,反而最能夠夯實修士的根性與真髓。
而且,這一部《降龍伏虎》也不僅只是內煉而已,以玄家之大妙來煉形的同時,更是發巨力於外,亦可印證為玄家煉體之道的至高功果之一。
甚至無須月華禪師有所解釋,楚維陽昔日裡便已經有所聽聞,在巫覡教所收穫的諸多手札之中,在論述昏黃濁世的那一部分篇章之中,曾經見過這樣的描述,言稱有修持著《降龍伏虎》之神通的修士,曾經做到過可以與原始兇獸角力的壯舉。
而也正是在楚維陽這思量的過程之中,從《法相天地》經篇的根基伊始,混同著《九息服氣》的神韻菁華,進而在頃刻間,便有著與《降龍伏虎》神通相互貫連的神韻。
當然,也正是在這樣將恍惚而尚未恍惚的時候,月華禪師的朦朧聲音也同樣傳遞到了楚維陽的耳邊。
“道友倒是好緣法,或許如道友這般參悟道法之人,所著眼之處也與尋常修士不同,如是盡都是關乎根基底蘊的神通,唔……說來也是緣法在,這三部神通經篇,貧道進都有著神通種子收藏,正好全都贈予道友,以希冀那道經創成之時,亦有貧道的一番功勞在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