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腦海中忍不住的閃過一個念頭,若是李絢這一脈,將來能不停的出代代賢王,那對大唐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而隨著將來他們的血脈和皇室越來越遠,他們對皇室的威脅也會越來越小。
無非就是看誰能夠控制和駕馭他們。
李治輕輕側身,落在了金階之上拱手站立的李顯身上。
他最不放心的,依舊是李顯。
但好在李顯和李絢的關係非同一般。
只有李絢足夠的遠離朝政中心,又在外掌握重權,足夠制衡朝中的所有野心人。
哪怕將來偶爾調回朝中,只要卸掉他的軍權,站在李顯身側的他,依舊能夠讓他人產生無限敬畏。
……
抬頭,李治看著殿中群臣,輕聲感慨道:“六載,十三萬軍征伐,滅敵三十餘萬,吐蕃國滅,其地盡為唐境,百姓皆為大唐子民。”
皇帝的聲音並不重,但卻在整個大殿之中不停的迴盪,彷彿在每個人耳邊響起一樣,所有人的心都不由得一沉。
終於,李治神色平靜下來,隨即抬手道:“眾卿平身。”
“臣等多謝陛下。”群臣齊齊拱手,然後才肅然站直。
“吐蕃國滅,朕亦頗為感慨。”李治輕嘆一聲,繼續說道:“傳旨,七日之後舉辦水陸道場,祭祀大唐戰死英靈。”
“臣領旨。”太常寺卿和宗正寺卿同時站了出來,然後躬身行禮。
李治微微抬手,兩人立刻退了回去。
李治繼續說道:“多年來,關中賦稅沉重,傳旨,明年,關中賦稅減免三成。”
“臣領旨。”戶部尚書崔知悌站了出來,拱手領命之後,快速退回。
“傳旨,有子弟犧牲戰場者,賦稅三年全免。”李治輕嘆一聲。
兵部尚書歐陽通站了出來,肅然拱手,然後退回。
李治繼續說道:“多年戰事,各地橋樑道路失修,水道不通,傳旨工部,都水監多派人加以監修。”
“臣領旨。”工部尚書黃仁素站了出來,拱手領命。
“軍中將士多年累戰,朝中當以軍功封賞諸將士。”李治的目光落在側畔。
吏部尚書竇玄德站出拱手,手捧奏章,沉聲道:“回稟陛下,軍功計算妥當,一切在此,請陛下審查。”
李治微微抬頭,王福來已經快步而下,接過竇玄德的奏章,然後迅速的放到了桌案之上。
李治右手一推,奏章展開,裡面的內容清晰的出現在李治眼前。
李治拿起放在一旁的金筆,在上面直接寫了一個準字。
“宣!”奏本遞出,王福來快步來到側畔,親自手捧一隻托盤,來到了趙仁本的面前。
在王福來的身後,還有更多的內侍,各自手中捧著一封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