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哲里木盟和京師地區並不接壤,因此僅有哲里木盟的支援還不行,必須還要拉隴昭烏達盟和卓索圖盟,這兩個盟都位於哲里木盟的南端,要從北京到哲里木盟,就必須經過這兩個盟的地方,由其是昭烏達盟。
不過得到了哲里木盟的支援,對昭烏達盟和卓索圖盟的說服工作也進行得還算順利,當然碩塞的外交能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來碩塞到是頗有幾分縱橫捭闔之材,一方面他極力渲染中華帝國繼存了明朝的傳統,對北方民族特別是蒙古族一向心存敵視,欲滅族而後快,因此只各盟聯合起來,對付中華軍,才能夠儲存全族。
這一點碩塞抓得很緊,因為明朝是在推翻蒙元統治的基礎上建立的王朝,對蒙古一直都心存界慮,而蒙古也同樣對明朝有滅國之恨,因此雙方的積怨都很深,很難互相信任,終明一朝,明蒙的關係都十分緊張,戰爭不斷,而且在明中期還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碩塞拿這一點說事,確實是找對了路子。
另一方面碩塞又大允其諾,宣稱擊敗了中華軍之後,可將長城以內的土地劃歸為各盟,作為獎勵,而且表現得越好,立功越多,所得的土地就越多,同時對各盟各旗的旗主也都封王封貝勒。
反正碩塞也明白,現在長城以內的土地大部都是中華帝國的了,剩下的也快了,慷他人之慨,也不用費自己一分一毫,相反如果能夠利用土地,誘使蒙古各盟與新帝國為敵,自然是再好也不過了;致於封王封貝勒,更是張一張嘴的事情,連餉都不用開,又有什麼關係呢,在這方面清廷確實要比南眀大方得多了。
因此在碩塞的威逼利誘,以為晢裡木盟的大力支援下,昭烏達盟和卓索圖盟也都同意接納清廷,與新帝國為敵,當然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蒙古各盟對中華軍的實力並不瞭解,如果他們知道中華軍是怎麼一回事,估計就要再合計合計,就是哲里木盟,也未必敢答應得那麼痛快。
見成功的拉隴了三個盟,碩塞也覺得差不多了,因為現在京師、遼東的戰報也傳到了他手裡,雖然晚了一點,但局勢對清廷越來越不利,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其他的三個盟先不忙著說服,還是趕緊把清廷從北京接來為好。
現在蒙古依然還是遊牧生活,戰則全民皆兵,散則各自歸民,當然各旗主手下也都有一定的常規兵力,但並不多,一旗最多也不過三五百常規兵力,因此碩塞也要求各盟馬上招集人馬,準備迎戰中華軍。
昭烏達盟有八部十一旗,卓索圖盟有二部五旗,加上哲里木盟,共計有二十五旗,合計常規兵力約有一萬左右,碩塞也先湊齊了三千人馬,準備接應清廷入蒙,並且寫信回清廷,通報自己在蒙古的工作,並詢問清廷打算什麼時候入蒙,又從那裡入蒙,自己好領軍接應。
得知了蒙古那邊願意接納自已之後,大殿上的眾官員們也都長長出了一口氣,這可真是雪送碳啊,來得可太極時了,有不少官員甚致都喜極而泣起來。
這時福臨也在太醫的救治下,甦醒了過來,濟爾哈朗也趕忙將碩塞的信呈交給福臨觀看,也好讓他安心。
其實福臨還是著急上火,加上以前的病體也未全愈,才會又吐血昏倒,見了碩塞的信之後,福臨也大為安心,總算是又有一條退路了,因此也不覺精神好多了,看完了之後,福臨立刻對濟爾哈朗道:“鄭親王,即然己經是這欄了,那就事不遲凝,馬上準備鑾架車仗,咱們馬上離開北京!”
濟爾哈朗道:“徵臣這就去安排,三天之內,就會動身,也請皇上早做準備!”
大臣鄂棟道:“三天就動身,皇上的身體能行嗎!”
福臨擺了擺手,道:“朕並無大礙,就這麼定了,鄭親王,你立刻照辦。”看首發無廣告請到品書網
請分享
本書來自 品&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