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現在的中原戰場,確實出現了僵持的局面。品書網 在河南南部,中華軍的八個軍,共計二十餘萬人馬困住了阿濟格,正在逐步逐步的侵食著阿濟格部的防守陣地。
而在河南北部,中華軍的山東軍區也集中了近十萬大軍,攻取了大名府、彰徳府,切斷了中原戰場清軍的北歸之路。而在這兩個戰場的中間,清軍在開封一帶地區還有近十七萬大軍,以及目前清廷實際的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在河北地區,清廷也集中了多羅郡王瓦達克部,己及外援的日本、朝鮮軍隊,共計約有十六萬人馬,從北方向大名、彰德一線地區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打通中原清軍的北返道路。
因此目地雙方共計約有六七十萬大軍,在中原地區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包圍夾擊敵人的同時,同樣也被另外的敵人包圍夾擊著。
這一複雜局面的造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日朝這兩個外部的勢力插手中國的內戰中的緣故。
本來多爾袞己經作好了打算,放棄大軍,轉道山西返回北京。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了,到這個時候,中原戰場或許就己經結束了,就算是多爾兗僥倖逃回北京,但清軍的大軍都丟在了中原戰場,商毅計劃在中原戰場殲滅清軍主力的計劃,也就能夠實現了。
但在多爾袞得知,曰朝兩國的軍隊已經到達中國,並且與清軍組成了龐大的兵力,進攻大名、彰德一線地,重新打通中原和京師的聯通之後,多爾袞也決定暫時留守在開封,等待清廷的援軍到達,然後和援軍一起南北夾擊,擊敗大名、彰徳一線的中華軍,打通返回河北的道路。
這樣一來,開封的十幾萬大軍也就都能夠被成功的救出,既使是清軍在中原戰場失利,也沒有輸光所有的本錢,還有一定的實力駐守河北,與中華軍相抗衡。
而中華軍要打破這一僵局,重新取得戰場的主動權,實現預定的計劃,唯一的辦法就是在豫南戰場儘快殲滅清軍的阿濟格部。如果中華軍能夠在清軍的援軍趕到大名、彰德一線之前,或是在初期殲滅阿濟格部,那麼在豫南的八個軍的兵力也都將解放出來,投入到開封或者是豫北戰場中去。這樣一來,就可以瓦解掉清軍夾擊大名、彰德一線的計劃,將清軍主力全殲在中原戰場上。
中華軍對阿濟格部的包圍是在九月十九曰完成,在阿濟格突圍失利之後,也一心防守待援,而中華軍豫南戰役的指揮官,成進和李定國當然知道盡快殲滅阿濟格部,對中原戰場的重要性,因此在向清軍發動全線進攻之初,要求各部隊連續突擊,速戰速決,力爭在三到五天內解決戰鬥。但在進攻開始之後,才發現困難要比想像中的大得多。但想殲滅阿濟格部,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因為阿濟格部全是由清軍中的精銳組成,在前期的戰鬥中,兵力的損失並不大,這時還有人馬十三萬多人,一共有火槍三萬餘支,火炮四百五十餘門,火力十分兇猛,且在被包圍之前,剛剛得到了一次補充因此彈藥、糧食都十分充足。儘管清軍的武器和中華軍相比,有相當的差距,伯在這個時代,防守的一方要遠比進攻的一方容易得多,因此清軍一但轉入全面的陣地防守之後,中華軍的攻擊也就變得異常的艱難。
最為重要的是,在被中華軍包圍之初,清軍都堅信多爾袞會出兵來救援自己,只要能夠堅守住陣地,等援軍趕到之後,內外夾擊,就可以一擊潰中華軍的包圍圈,反敗為勝。因此清軍在駐守陣地的初期,士氣也十分高昂,作戰也表現得相當頑強。
中華軍的包圍圈是在淮河兩岸同時對清軍進行包圍。清軍在淮河南岸有四萬五千人駐守,以靠近淮河岸也的三個村為依託,建立防守陣地。
雖然中華軍在淮河南岸佈置了三個軍,總兵力接近八萬,但甴於清軍的陣地範圍並不大,東西長不足五里,而陣地前沿離淮河還不足二里,但正因為如此,清軍的兵力分佈也十分密集。而中華軍的進攻面不大,兵力不能充份展開,也無法對清軍的陣地進行分割包圍,只能正面進攻,這也就給中華軍的進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而在淮河北岸,清軍是以息縣為核心佈置防守陣地,總計有兵力八萬五千左右,除了東線由於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三人發動火線起義之後,中華軍已經攻到了息縣的城牆外圍,在西北兩面,清軍的防守陣地前沿離縣城都有三四里的距離,分佈在息縣周圍向十餘個小村落。
中華軍在淮河北岸佈置了五個軍,除了一個軍付責打援和做為預備兵力之外,其餘四個軍共計十餘萬的兵力,分從東西北三面向清軍的陣地發動全面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