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野望篇]第六十九章中原三策(下
洪承疇暗暗嘆了一口
知道這個方案也被多爾袞給否決掉了,因此又道:“棄守徐州,退守歸德、以大名、開封、洛陽地區為核心,與中華軍在中原決一死戰,此仍下策,勝則可保中原不失,天下呈南北分治;若敗……”洪承疇頓了一頓,沒有再說下去了
多爾袞當然知道洪承疇的意思,如果中原一戰敗了,大清自然也就面臨著亡國之危,當然這話洪承疇沒法說出口來,但這個方案確實是正合多爾袞的心意,因為現在清軍在中原一帶集結的兵力超過了五十萬,其中新軍的兵力也超過了六萬,而且四川的吳三桂也派兵參與,日本和朝鮮也都承諾出兵。因此多爾袞認為,以現在清軍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在中原戰場上和中華軍一戰。而且多爾袞的戰略思想依然停留在傳統的範圍內,主張的是不放棄一城一地,寸土必爭。
另外多爾袞也未必不知道,中原一戰,清廷雖然有一戰之力,但獲勝的機率,絕對不會高過中華軍,而退回關外,或者放棄中原,至少也能夠多維持一段時間,但多爾袞還是放棄洪承疇的上中兩策,也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現在清廷入關己有六年多的時間了,這時己經儼然以天下之主而自居,而且關外的滿人基本都搬到了北京及周邊地區居住,經過了這幾年的圈地、投充之後,幾乎所有的八旗貴族都在北京及周邊地區建立了一份自己的產業,而且比自己在關外的產業擴大了數倍,數十倍,有不少人甚致把關外的產業都賣了,全部用來在北京及周邊地區置地購業,因此就這麼灰溜溜的退回關外去,那麼這幾年辛苦經營的產業將會全部付之東流,因此不到萬不得以的時候,八旗貴族都不會甘心退回關外去的。
當然以目前多爾袞的權勢地位,可以強行下令,讓清廷退回到關外去,或者是放棄中原之地,但這麼一來,多爾袞必然會失去絕大多數的八旗貴族支援,將會在朝中徹底失去立足之地,現在的清廷,在本質上依然還是部落政治,盡多爾袞權傾朝野,但也必須得到大部份八旗貴族的支援和擁立,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權勢。雖然經過了兩次南征的失利之後,由其是發生了北京暴luàn、北方頻頻舉旗反正的事情之後,多爾袞在清廷的聲望己經下降了許多,有不少以前支援多尓袞的八旗貴族都對他十分質疑和不滿,只是一來多爾袞在維護八旗利益這方面,還是做得非常好;二來能夠危脅到多爾袞的人,都早被他整下去了,現在的清廷暫時還沒有人能挑戰多尓袞的地位;三來目前的局勢危急,也只有多爾袞才能免強撐得住場面,因此八旗貴族才不得不依然聽命於多爾袞,那怕是多爾袞曾經告病辭職,但最後還是不得不把他請出來,讓他頂在前面去為大清遮風擋雨。
因此多爾袞也十分清楚,自己根本就沒有退路,一但失勢,自已決不會有善終,畢竟這些年來,自己得罪的人也不少,還有一些投機份子,他們恐怕都不會放過這個落井下石的機會,因此這一次多爾袞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在中原和中華軍決一死戰。
在決定出戰之
多爾袞也做好了一個思想準
如果這一次僥倖獲勝,不僅可以保住大
同時也還能夠保住自己的地
如果敗
那麼就索xìng戰死在戰場上,也算是為大清盡了忠,總也好過回到朝中,被bī迫而死。至於自己死後大淸怎麼辦,那就管不了了。
當然他的這一番心思洪承疇很難體會得到,而多爾袞也沒辦法向洪承疇說明白,也只好就這麼含含糊糊,否定了上策和中策,直接選定了下策。
不過既使是選擇下策,也需要首先放棄徐州。這一點多爾袞到是能夠接受,徐州雖然是戰略要地,但現在卻是孤懸於外,被中華軍三面包圍,因此就算是要在中原地區與中華軍決戰,想要強守徐州,顯然是現實的,相反放棄徐州,退守到歸德、大名府一線,還可以收縮戰線,使各軍之間的空隙更小,也有利於發揮清軍兵力眾多的優勢,尋找適當的戰機,與中華軍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