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龍嘯大明> 第七十七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七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 (1 / 2)

而就在這時中華軍的騎兵,也使用火槍,對川軍進行還擊。以前的關寧鐵騎,確實是一支能夠使用火器的騎兵,但他們在馬上使用的是三眼銃,槍管極短,射程也很近,只有二十米左右,並且只能射擊一次,然後就拿三眼銃當長槍大棍使。

而中華軍的騎兵裝配的火槍,是一長一短兩隻,短管的是前裝槍,而長管是最新式的後膛火槍,在戰鬥之前,都填充好了彈藥。

雖然這兩種火槍的射程只有五六十米,比步兵使用的燧發槍都要小了許多,但比川軍使用的火繩槍卻差不了多遠。

因此在川軍前三輪射擊之後,衝在最前列的騎兵也進入到自己的射程範圍內,於是也紛紛舉槍射擊。

手機閱讀

其實不用勒克徳渾催促,耿仲明也知道要儘快趕到碭山縣來,畢竟多爾袞給他下令,五天以內,必須趕到圽山縣,否則就以軍**處。品書網 耿仲明也不敢輕視。因此在接令之後,耿仲明立刻從陳州出兵,分為兩路,一路甴自己親自領軍,共計有四萬人馬,走柘城,另一路甴吳三桂手下的大將韓大任領軍,共計三萬人馬,走毫州,兩路人馬互相呼應,一起到達夏邑匯合,然後再去救援碭山縣。其中韓大任所率領的三萬人馬,全是吳三桂部的川軍。

從陳州到碭山縣,沒有官道直通,而且有幾條小路,因此分兩路進軍,也是合乎情理的,而且耿仲明部的人馬有大半其實都是吳三桂的川軍,將其中一路由吳三桂部的將領統帶,也順理成章,這樣的佈置,誰也說不出什麼不妥來。但誰都沒有想到,耿仲明在這裡,還是耍了一個滑頭。

因為耿仲明當然清楚,中華軍決不會讓自己輕輕鬆鬆趕去救援,在中途一定會有人馬阻擊或是設伏,因此耿仲明首先讓韓大任走的線路是在外圍,而自己所走的線路卻是在內側,另外在行程上,耿仲明也故意放慢速度,讓韓大任部比自己快半天的路程,這樣一來,自已受到襲擊的可能性就將會小許多了,而且一但韓大任部遭到中華軍的襲擊,自已也可以立刻做好撤退戓是出戰的準備。

清軍就是在耿仲明的精打細算之下,向碭山縣的方面挺進。

中華軍佔領了永城縣之後,立刻派出了大量的探子,打探淸軍的進軍路線,韓大任部到達毫州之後,行蹤立刻就被中華軍的探子查知,駐守永城的十八軍軍長黃繩武立刻向宿州發回了報告。因為永城縣四外除了東北的芒碭山之外,都是一片平原,缺乏可以伏兵的有利地形,因此黃繩武軍長建議,在沱河邊設伏,攻擊清軍。無論清軍走那一條線路,都必須渡過沱河。

在宿州的商毅和成進接到黃繩武的報告之後,也認為黃繩武的這個建議很好,因此立刻回覆黃繩武,讓他馬上出動,首先在沱河也尋找埋伏人馬的地點,同時派參謀長尤洪亮帶領南京軍區第七、十七軍趕奔永城縣參戰,由第七軍配合十八軍伏擊清軍,十七軍擔任預備軍,並付責打擊淸軍的援軍。

沱河是一條半人工半天然的河流,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鑿的一條聯接黃、淮、長江三大水系的運渠,發源於河南省歸徳府西南,流經夏邑、永城進入安徽省,再經宿州、固鎮至五河縣西南入淮河,全長約有六百餘里。不過這時因年久失修,通航條件惡化,航道萎縮,僅有永城以下的河道可以通航。永城至歸徳段的河面淺窄,可以徒步渡河,這也是永城附近最適合襲擊清軍的地方了。

十八軍在沱河南岸的一個樹林埋伏,而第七軍在永城附近渡過沱河,在北岸邊的樹林埋伏。而十七軍預備待機。

下午的時候,韓大任率領清軍趕到了沱河邊,立刻開始渡河。等清軍渡到一半的時候,十八軍的騎兵師率先出擊,衝出了樹林,首先向沱河南岸的清軍發動了攻擊。

其實韓大任這時也知道中華軍佔領了永城縣,因此在一路上也一直小心戒備中華軍的襲擊,不過永城一帶地勢平坦,伏擊的地點並不多,但就是這樣,韓大任也不放心,也派下了不少探子,以便遇到了中華軍之後,好提前預備。但韓大任部全部都是川軍,幾乎全是步兵,全軍只有三十多匹戰馬,除了一些主要的將領之外,能分給探子的馬,還不足二十匹,有不少探孑只能靠步行打探訊息。

其實中華軍藏身的樹林離清軍的渡河地點還有十餘里的距離,清軍還是有一定的時間來準備迎戰,但由中華軍進攻的全是騎兵,十餘里的距離,也不過就是四五分鐘的事,而且等清軍的探子發現中華軍的騎軍,回來報信的時候,中華軍的騎兵離清軍的距離只有三四里的路程。幾乎就在韓大任得到報告的同時,中華軍的騎軍身影,就己經出現在他的視野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