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回去將丁其兵的回覆告訴徐得功等人,徐得功又和諸將商議,最後決定,投降就投降吧,至少能夠保住性命,再打下去,肯定是沒命了。於是徐得功再次派出代表,來見丁其兵,表示願意向中華軍投降。
就這樣清軍放棄抵抗,全部投降,也標誌著鄧州戰役全部結束,在進攻鄧州的戰鬥中,中華軍一共殲滅清軍四千一百二十七人,投降八千三百二十六人,逃回南陽的清軍不足三千,而中華軍自身的傷亡,只有四百三十三人,另有三百七十五人受傷。
另外鄧州也是淸軍駐守南陽的一個重要地點,因此城裡的各種軍用物資也比較豐富,雖然由於清軍的火器不多,因此火藥的數量很少,但各種糧食、草料、車輛、帳蓬、布匹等等,都有不少,也算是收穫巨大。
而在南陽城裡駐守的耿仲明這幾天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亂轉,他願以為調左夢庚去救援鄧州,怎麼樣也可以把鄧州拖上幾天,那知左夢庚的援軍和鄧州會在同一天被中華軍擊敗,兩路一共有三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逃回南陽的,只有連得城所帶的兩千多人馬。而現在南陽地區的清軍只剩下五萬多人,和中華軍相比,己不佔任何的優勢。
隨著中華軍佔領了鄧州和新野兩地,南陽的西南部地區,己經被開啟了一個巨大的缺口,中華軍的兵鋒,距離南陽,己不足五十里。這時南陽城裡的守軍不足三萬,而透過連得城講說中華軍攻佔鄧州的過程,也讓耿仲明清楚,如果沒有足夠的火器,自己就是有再多的兵力,也同樣守不住南陽。
因此耿仲明這幾天也連連向石廷柱發令,要求調神兵營到南陽來駐守,同時又連續給吳三桂寫了兩封信,請他立刻出兵,向中華軍發動進攻,調動中華軍的兵力,緩解南陽的壓力。
石廷柱接到耿仲明的調令之後,看了一遍,隨手就扔到垃圾筒裡去了。石廷柱當然也知道鄧州之戰的結果,在他看來,鄧州失守,完全是耿仲明的責任,因為耿仲明在南陽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去救援鄧州,但他卻按兵不動,偏要等著自己出兵,分明就是想要儲存實力。
現在鄧州、新野都失守了,雖然中華軍的目標是南陽,但石廷柱也不能不考慮,一但自己領軍去増援南陽,中華軍會不會趁虛來取自己駐守的唐縣。和耿仲明不同,石廷柱對中華軍可是相當瞭解的,深知中華軍的戰術變化多端,什麼聲東擊西、圍城打援、欲擒故縱、攻其不備樣樣都佔全了。唐縣離新野,也不過就是五六十里的距離,中華軍完全可以不理南陽,先取唐縣。
南陽是耿仲明的防區,丟了也不關自己的事,而唐縣、泌陽一線才是自己的防區,其中的利害關係,石廷柱可是十分清楚,可別為了救援南陽,而把唐縣丟了,那可就是因小失大了。另外石廷柱還有一個打算,就是一但中華軍去進攻南陽,那麼新野、鄧州的防守必然空虛,自己正好可以趁虛去收復新野、鄧州,切斷中華軍的退路,這樣一來,就算中華軍攻下了南陽,也不得撤軍南返,說不定自己還能在半路上打中華軍一個伏擊,而守住南陽的功勞就是自己的了。
因此石廷柱一面將神兵營調到唐縣來駐守,一面派人回覆耿仲明,稱近日發現中華軍有進攻唐縣的跡像,自己要全力守衛唐縣,難以分兵救援南陽等等。
而耿仲眀收到石廷柱的回覆之後,也氣得頓足捶胸,大罵石廷柱這分明就是借刀殺人,但石廷柱不是左夢庚,耿仲明也拿他沒有辦法。而川軍的人馬雖然逼近湖北,但是否真的出戰,還必須請示在成都的吳三桂下令,因此在短期內,川軍也是指望不上的.
但就在這時,中華軍也終於對南陽發動了進攻.
~看首發無廣告請到品書網
請分享
本書來自 品&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