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原明將領劉遷、萬練等人也起兵響應,速度佔領了寧武、岢嵐、保德州、代州、繁峙、五臺等州縣之地。在山西東南,有胡國鼎、陳杜、張鬥光等人起響應,攻克澤州、平順等地。而在山西西南,蒲州到陝西韓城一帶,也有虞胤、韓昭宣、李企晟等聞風響應,克陷蒲州及蒲屬臨晉等縣。
結果在在很短的時間裡,山西全省除了省首府太原和少數城池外,差不多都被反正的義軍佔領,同時姜瓖還派人潛入南方,和商毅聯絡,希望能夠得到商毅的影響和支援。
在這一糸列的起義反正中,最大的特點是,並不是像一般的農民起義一樣,只有農民參與,或是以農民為主體。而且在農民起義爆發之後,很快就有大量的原明官員和將領廣泛的參與其中,由於他們都居有相當的軍政經驗和能力,因此在短時間內,也將起義反正的聲勢造得非常大。
另外這一糸列的起義反正表面上看來,還是北京爆亂的餘波,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北方的漢族人對清廷統制不滿的一次集體大爆發。
本來在明朝滅亡之後,由於大順政權的施政不當,對佔領地區的官紳地主實行的追贓助餉政策,黃河流域一帶的漢族官紳一度受到大順政權的沉重打擊。因此在清廷入關,擊敗了大順軍之後,也公開表示,維護當地官紳的既得利益,北方的許多地區的官紳地主,也把清廷看成維護自身利益的新靠山。同時清廷打出的“代明剿賊”,“弔民伐罪”等旗號,也起到了一些收壟人心的效果。
因此在清廷剛建立時,在北方反抗清廷的基本是以農民起義為主,而漢族官紳基本都選擇投靠清廷,並且積極幫助清廷攻擊大順軍,以及鎮壓反抗清廷統治的農民起義。在這樣的情況下,清廷才能夠迅速的平定北方,連續擊敗大順軍,並逼迫大順軍南下。
如果清廷在這個時候能夠抓住這一時機,穩定人心,完全可以使自己在北方的統治穩定下來,就算南征失利,也可以立足北方,形成南北對持的局面,但可惜隨著清廷在北方統治穩定之後,錯誤的推行了一糸列的錯誤政策,如剃髮令,圈地令,逃人法,投充法等,而在政治上又推行民族歧視政策,重滿輕漢,而在漢人之中,又重遼人而輕新附漢人。使北方官紳地主的尊嚴和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他們在政治態度上隨之發生分化。
儘管還是一部分官紳忍氣吞聲的乞憐於清廷;但有相當一部分官紳在由依附清廷轉變為公開、秘密反清活動,或者是反清的想法,包括有許多一開始公開投降清廷的原明官員。而在這時,南京政權也隨之成立,也成為不少北方的漢族官紳的希望。
北京爆亂的發生只是第一根導火索,使許多在清廷並不得意的原明官員、武將,也都認為清廷實力有限,自己大可一試身手。也不少人由此而開始有了起事反正想法;而中華軍攻破大沽口是第二根導火索,讓人們見識到中華軍完全有能力向清廷發動進攻;而中華軍在山東發動對清廷的進攻以後,也讓北方的漢人明白,中華軍準備大舉北伐了,因此反正舉事起義的爆發也成為推倒的多米若骨牌,一爆而不可收拾。
當然從地理位置來看,山西緊靠京師,因此姜瓖在大同舉義反正,對清廷的威脅極大。毅雖然知道,姜瓖本身不過是一個反覆無常之輩,這次舉兵反正,也並不是出於什麼民族大義,純粹是出於對清廷的崇滿歧漢政策不滿,自己在清廷不受重用,再加上現在南北局勢己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清廷的統治並不那麼穩定,因此才起兵反正,在這亂世中再投機一把。
但無論姜瓖舉義反正的動機會如何,在客觀上是有利用中華軍對清廷的進攻,因此商毅和南京政府內閣、統戰部經過商議之後也決定,向清廷發動全面進攻,於是統戰部也正式下令,湖廣軍區的司令部,立刻出兵進取南陽,進而收取洛陽;淮南軍區也馬上出兵,向宿州、毫州一線平推,然後進取徐州;而南京軍區做為預備兵力。
而山東軍區,仍然繼續岀兵,進取兗州、濟南,配合另外兩路的進攻。同時商毅又下令,讓駐守海州的鄭成功部,率軍進入山東,增加山東戰區的兵力,協助山東軍區作戰。
~看首發無廣告請到品書網
請分享
本書來自 品&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