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軍隊的整編就這樣決定下來。品書網 而為了加強軍隊的獨立性和榮譽感,商毅決定將軍隊的官職體系從傳統的九品分級中剝離出來,參照後世的軍銜,建立一個全新在軍銜制度。
軍銜的名稱,主要還是以後世的軍銜,但商毅也作了一些修改,軍銜分為“兵士尉校將”四個大級,各級之中又分三到五個小等級,兵分初等兵、中等兵、上等兵;士分下士、中士、上士;尉分准尉、少尉、中尉、上尉;校分準校、少校、中校、上校;將分准將、少將、中將、上將、大將;最後是元帥。共計是二十級。所有軍隊系統的戰鬥人員、非戰鬥人員、軍事文職人員全部都納入這個體系。
而在目前階段,各軍區部隊的定銜是:各軍區司令部、司令、副司令、參謀長、副參謀長定為中將。軍長級定為少將;師長級定為準將;旅長級定為上校;團長級定為中校;營長級定為少校或準校;連長級定為上尉;排長級定為中尉或少尉;班長定為準尉或上士。
士兵入伍之後,即為列兵,然後依據戰功,成績,可獲得逐級軍銜;其他非戰鬥人員、文職人員則按各自的入伍的時間、資勵、功勞、官職,也都被授於相應的軍銜。
當然總體來看,軍銜定得都不算高,最高的也就是中將;這是因為商毅考慮到,以後還有大戰要打,各人的晉級機會都還很大,因此也要留出一定的餘地來。
軍銜是隻有軍隊人員才會被授於的級別制度,與品級並沒有直接的對應的品級,另外每一級的軍銜都有相應的標誌,主要還是表現在肩章和胸章上。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佩帶。同時除少數重大儀式之外,軍人可以以行軍禮來取代其他的禮節,包括跪拜的大禮。這也是商毅為了提高軍人的社會地位,而做出的明確規定。
而軍人還有另外一向榮譽,就是佩戴鄖章。商毅很早在軍隊中頒發鄖章,不過那時的鄖章比較隨意,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現在也正式確定下來,鄖章分為三等,甴低到高,依次為青龍勳章、赤龍勳章、黃龍勳章、每一種又分單龍、雙龍、雙龍寶星三種。一共是九種勳章,按功勞大小,可獲得相應的獎勵。
當然勳章並不僅僅只是獎勵給軍人,其他官員,甚致是普通百姓,也都可被授於勳章。但只有軍人才能被授於黃龍勳章。
不過在軍隊編制,以及軍銜的方案確定下來之後,就有人向商毅進言,現在南京政府的軍隊分為五個軍區,其中有四個軍區都分駐各地,各自擁兵少則七八萬,多則十餘萬,而南京軍區卻只有五萬人馬,正是強枝弱杆,要防備各地軍區割據一方,不聽調令,因此建議商毅向各地軍區派遣親信,出任監軍,以監視各個軍區的動靜。
其實在軍隊裡派遣監軍,是歷代以來皇帝控制軍隊的必用手段之一,而且監軍基本上都是由宦官太監出任,因為以皇帝的心態來說,正常的人都是不可靠,唯有不是正常人的宦官,對皇權才沒有實質性的威脅,這也就是為什麼歷代都對太監干政深惡痛絕,但皇帝卻偏偏使用太監的原因。
但現在商毅身邊沒有太監,而且在將來商毅也不打算用太監,另外商毅也不準備使用監軍制度,因為監軍制度雖然可以幫助皇帝更好的控制軍隊,但卻是以犧牲軍隊的戰鬥力為代價的。在主將和監軍之間,代表著各自不同的利益,而且雙方的責權難以分清,因此往往是很難相處得得好。上層不和的軍隊,當然無法全心打仗了。
不過商毅到也並不太但心,在自己內部會出現軍閥割據的情況。這到不是說商毅完全相信部下各將對自己的忠誠度,當然到目前而言,各軍區對商毅的忠誠度都很高,還沒有出現過或明或暗違返商毅的命令的情況,但這僅僅也只是遐免軍閥割據的一個條件,重要的是因為中華軍的組建情況和歷代都不相同。
在中國古代,一直都存在兩種組軍方式,一是以由朝廷出面,進行組軍,但這一般都是在一個王朝的前期,國力較為雄厚,而且政治上也比較清明,能夠充份發軍全國的力量,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如漢、唐、宋、明的前期都是如此。
而到了王朝的中後期,由於國力下降,政治腐敗,朝廷原有的軍隊己經腐化,而且朝廷的執行力也大大下降,無力再重新組軍,就出現了個人能力比較強的將才自已組軍的行為。其中又是以戚家軍組軍方式最好,也為後世的經代所推崇,不過在戚家軍之間,南宋的岳家軍其實也是這種模式,還包括明末的遼東軍、清末的湘軍、淮軍都是釆用這種方式組軍。
但這種組軍的方式,是以同鄉親情為紐帶,以對主將的個人忠誠為保障,並且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軍隊的實力大半取決於主將的個人能力,在短期內確定可以形成相當的戰鬥力,但不能維持長久,另外也容易成為某一人的私軍。像清末的湘軍、淮軍,剛成軍時確實戰鬥力不錯,但十幾年後就跨得十分歷害。包括岳家軍、戚家軍也是一樣,在岳飛、戚繼光死後,軍隊的戰鬥力也在下降。